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赵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10 2:44:45
作为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孟长功教授认为,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机会不是等来的,荣誉不是争来的。
大连理工大学孟长功:业不需大 育人为先
 
练好教学基本功
 
1994年,孟长功博士毕业后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正赶上当时“下海”潮造成的师资短缺,本想一心搞科研的他临危受命,走上了讲台。“没多想,教书也挺好!”
 
孟长功表示,在化工学院,化学系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前面的几代人都非常重视教学,不管是教科书还是教学方法、实验训练等,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改进,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和训练。“学生有两年半的时间在我们这里学习,这也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孟长功沉下心来苦练教学基本功。那时候,他不但要上基础课,还要带实验课。同时,根据教学改革的需求,他又开始用英语给学生上课。这些工作,对于刚毕业的他来说,枯燥是难免的,况且还有那时的“下海”潮冲击。不过,孟长功始终只有一个念头:“好好教学生!”
 
“一个教师要想在学生中有影响力,一定不能把不良习惯带给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孟长功始终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他的影响下,认真、严谨、诚信等品质在学生中生根发芽。“这些都是科研中基本的素质,不仅我,我身边的同事也在这样做,我们领头,学生自然就跟着学。”
 
勤奋努力的结果是三年之后,孟长功被化学系的同事们推选为系主任。这一次,他又开始带领系里的教师们练另一个基本功——革新实验教材。“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看看什么样的实验教材才是他们乐于接受而又学有成效的。”
 
孟长功表示,这样的做法颇有好处。一边是学生受益,另一边教师也收获很多。所谓教学相长,其实就是在摸清学生需求的情况下,教师也知道教学应该怎么改进,怎么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良好的基本功和锐意的进取心给孟长功的回馈颇丰。15年过去了,孟长功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无机化学、普通化学、配位化学、立体化学和化学前沿进展等课程,并参加指导本科生基础化学实验。他所负责的无机化学及实验本科课程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自1997年他开始负责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改革项目、新世纪国家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等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所负责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心2005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培养高素质学生
 
在教学中,要教好学生不容易,要让学生服气更不容易。教好学生靠的是一身硬功夫,而要让学生服气,需要的则是让学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好习惯和培养自身的高素质。
 
在孟长功看来,大学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的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将影响其一生。因此,大学生应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这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首先要学会做人,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改造社会的勇气和信心;其次要学会做事,敢做事,能做事。做事的能力由学习和研究而来,要养成终身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此外,健康的身体是一生幸福和工作的基础,要养成一个使自己健康的良好习惯,大学时期尤其重要。
 
而作为教师,孟长功则表示:“教育是远离功利的,因此有一片洁净的天空,有一个和谐的群体,置身其中不忍离去。科学研究如果能够做到淡泊名利,应为至高境界。人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科学教育应首负其责。追求真理,是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我们更有责任教育我们的学生有如此的追求,用我们追求真理的热情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使他们敢于追求真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当然,对于不同时期的学生的变化,孟长功认为教师也有必要加以适应。在他看来,教材在变,教法在变,学生也在变,这些都是客观现实。在这些变化的现实中,一定要注意针对大学生的变化来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要联系学科背景知识等来培育学生。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就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来阐述科学与人生的联系。就像化学产品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一方面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一样,如何把握,其实取决于人类自身。这就蕴含着一个道理,即化学的发展,要坚持以造福人类为宗旨,要学会肩负社会责任,不能以一己之私而给社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会提前感悟人生,更好地去服务于社会。”
 
谈到自己15年的教学、科研工作,孟长功认为,这15年是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15年的教学生涯,让他深深体会到,只有热爱学生,对学生投以饱满的热情,才能和学生心心相通,才能真正做到育人而不仅仅是教书;只有热爱工作,才能乐此不疲,才能有更多的热情去创造;只有热爱生活,才会发现更多的快乐,心神愉悦地享受每一天。教学研究的投入是无形的,但却是快乐而无怨的。其乐趣与收获不但来自于自己的发现、创造和实践的过程,更在于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瞬间。
 
《科学时报》 (2009-2-10 B3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