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文毓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25 9:55:24
选择字号:
贾文毓:“中庸”之法与学术研究
  
南北朝时期梁代周兴嗣编著的《千字文》云:“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日影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反映。中华先民为了安排农时,编制历法,就发明和采用了“中庸”之法。“中”、“庸”二字,据文史工作者考释,皆为象形字。“中”者,先民为了观察自己所居住地域的日影长短的变化而树立的天竿(或称华表、挺木、神杆等)。《中庸章句》载:“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偏”是“易”的一种形式和表现。为叙述之便,下文以“中”代“中庸”。
 
只有保持天竿的“中庸”——不偏不易,方可使观察结果准确无误。在古人看来,树立天竿的地方,就是“天地之中”、“世界中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天竿树立之处,就是观察的原点。“执中”者,即古代专门记录天文观察数据、制定历法的官,叫柱下史。孔子是史官,传“执中”之术。作为儒家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庸思想,是由观天制历引申和转化而来的。“中庸”之法的原本——树天竿,定原点,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探索。故此,“中庸”之法,在一定的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
 
综观中外学术史,“中庸”之法,在下列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其一,信“中”觅踪。指在研究者的心目中有一个信念,即研究对象的结构或运动一定有某种规律存在,于是他们便持之以恒地去寻找。不论学术大家的著作如何鸿巨,都是从某一个“中”点出发,经逐步演绎而成的。原子主义者相信物质无限可分,所以就不断地向微观世界的纵深层次进军。牛顿相信“天上世界”和“地下世界”遵循相同的运动规律,所以就在伽利略和开普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笔者深信,中国城市环路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所以就发现了中国城市环路间距原理:中国城市环路由外而内的间距之比符合黄金分割数(ω=0.618033988…)或其倒数(1/ω=1.618033988…)。根据间距比值可将中国环路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标准比值为1/ω;B型标准比值为ω;C型在纵(横)向上标准比值为1/ω,在横(纵)向上标准比值为ω(见《地理学报》,2007年第6期)。
 
其二,树“中”立极。“中”为天竿;树“中”就等于确定了一个观察原点。这实际上是一种坐标法。原点的形成,标志着“极”的出现。极,既是发散之源,又是汇聚之所,如磁铁的N和S那样,磁力线从一端发散,在另一端汇聚。再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资本”概念出发展开论述的;换言之,在《资本论》中,“资本”概念就是马克思树“中”立极的结果。在学术研究中,若不树“中”立极,就会成为学术海洋中的布朗分子,无根、无宗、无派,四处飘荡;就会像“蟹”那样,虽“六跪而二螯”,但“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树“中”立极的结果,每每意味着“标准”的产生,参照系的形成,诸如标准方程、标准大气压、标准溶液、标准地球、标准分析等等。
 
其三,执“中”通变。“中”是观察的原点,其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审视、判断。若将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组和量子力学方程视为“中”,则今天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就是执“中”而用的结果。记得报载,一位宇航员乘坐飞船进入太空后,曾经感叹地说道,是牛顿力学将自己送入宇宙深处。易言之,人类的太空航行是科学工作者执牛顿力学之“中”而用的结果。《中庸章句》有言:“中,散为万事……放之,则弭六合。”具体事例,不复枚举。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源于“中庸”之法的中庸之道,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学术研究方法的维度看,“中庸”之法,可谓是学术画卷展现的主轴,科学思维运转的北辰。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城环学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09-12-25 A3 周末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