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 何姣 陈丹报道]“如果我们不再狂热追求论文数量,盲目崇拜某些表面漂亮的期刊,而是注重研究的长期影响,那么我的猜测是30年内!也就是2039年前!”日前,北大
学院院长饶毅在“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研讨会上这样“预言”。
“30年内,中国将出现多个达到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工作。”饶毅的大胆“猜测”引来听众席的一片骚动——饶毅的诺贝尔奖“预测”曾经相当准确,所以谁也不敢把他的这番预言当做儿戏。
2002年10月6日,就在诺贝尔奖颁发的前几天,饶毅写下了《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工作》,列出了21项他认为应当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7年过去了,除了2005年,每年都有被饶毅预测到的工作获奖。2008年10月5日,饶毅在科学网发表《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详细介绍了钱永健等人的工作,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堪称科普杰作。3天后,诺贝尔奖委员会果然公布,2008年化学奖颁发给钱永健等人。
醉翁之意不在酒,饶毅之所以拿诺贝尔奖来频频说事儿,是想向青年学子和科技管理者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不要迷恋诸如影响因子、引用次数之类的外界标准,科研评价的尺子只存在于科学家的脑子里。在长期严格的学术训练基础上下苦功夫读论文才是判断一位科学家、一项研究成果乃至评审各类奖项的唯一正确途径。
在饶毅看来,能够准确地“预测”诺贝尔奖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神秘,甚至称不上“预测”,只是对过去工作的评价。他鼓励青年学子:“如果我能够‘打败’诺贝尔奖委员会,那么你们也能,只要你们回家好好读文献!”
饶毅认为,诺贝尔奖的预测仅仅表明一名合格的科学家获得了最重要的学术能力——评价的能力。饶毅说:“布卢姆(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中,评价的能力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布卢姆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曾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教育学教授,同时还是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的创始人。《教育目标分类手册》最早发表于1956年,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将教育分为六个目标,从底层到顶层依次为“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个理论后来有所更新,但是评价的能力仍然是学习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评价只能建立在对科学的理解之上,在对一项研究、一位科学家乃至诺贝尔奖进行评审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对科学的理解。”饶毅说。
“引文分析只能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个庞大机构的泛泛评估、对一本期刊的泛泛评估和对一般科学家受欢迎程度的大体估计。”饶毅说,如果把引文分析用来评价一项具体的研究、一位具体的科学家乃至诺贝尔奖,将不但是无用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具体说来,如果管理者仅仅依靠引文分析来评估,那么外行就会产生幻觉,以为自己了解了科研成果的水平,并在这种错误的幻觉上作出判断;对引文分析的过度依赖会助长一些人偷懒的倾向,以外行评议代替同行评议;同时增加科研人员向某些表面看起来光鲜的期刊投稿的压力;助长计算引文次数而不是评估研究的长远影响的倾向。
“评估科学就好像给花样滑冰运动员打分,你不能假装懂行或者运用一些间接的标准来判断一位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水平,比如观众的人数或者观众每分钟鼓掌的次数。”饶毅生动地比喻说,“而这不幸正是引文分析试图在做的事情。”
“让科学回归科学……引文分析从来不能、不应当能、也永远不能替代科学家的主观分析。”饶毅说。
《科学时报》 (2009-11-27 A3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