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清浩 彭国华 粤农信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09-11-26 15:17:51
选择字号:
袁隆平:最好的杂交稻技术应该留给中国自己

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吴伟洪/摄
 
广东省农业厅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了“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项目”。项目启动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在广东的东南西北中各选一个点,每个点布置100-300亩,实验两三个品种,看哪个品种适合广东的种植。
 
昨日(11月25日),有着“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现身广州,参加2009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广东农业良种示范展示会。
 
谦和、慈祥、平易近人的袁隆平一出现在采访现场,就引来很多闪光灯的“轰炸”。“做名人自由少了,隐私权也少了。”虽然袁隆平这样表述做名人的“苦楚”。但他还是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媒体的采访,针对粮食安全、粮食价格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广东超级杂交稻的目标是亩产800公斤
 
记者:目前超级杂交稻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袁隆平:我们目前的目标是‘种三产四’,就是种三亩的超级杂交稻,产四亩田的粮食。2012年,要达到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8000万亩的粮食,这就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
 
记者:据了解,目前广东水稻的平均产量并不高,亩产只有38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亩产470公斤的水平。广东省农业厅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了“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项目”,这个项目将如何推动广东水稻增产?
 
袁隆平:超级杂交稻实验以前在珠海与佛山做过,效果还不错,亩产大概在700-800公斤。在广东启动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项目”之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在广东的东南西北中各选一个点,每个点布置100-300亩,实验两三个品种,看哪个品种适合广东的种植。
 
目前,广东超级杂交稻的目标是亩产800公斤。
 
高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良种、良法和良田。其中,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国家应该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加大改造力度与投资力度,使中低产能的农田变成良田。
 
此外,水利要过关,“不能三天雨就闹水灾,三天晴就闹旱灾”。
 
记者:南方日报曾报道,有些土地受污染严重,许多良田含重金属程度已经非常严重,铅、砷、铬等重金属严重威胁农民的种植安全与居民的身体健康,应该如何改良?
 
袁隆平:改良土壤的任务很重,不能忽视。以湖南为例,目前在其6000多万亩田地中,真正算得上是良田的仅占1/3,也就是2000万亩左右。良田也是农业高产的三个条件之一,这三个条件,一个都不能少。
 
最好的杂交水稻技术应该留给中国自己
 
记者:随着国际种业交流的不断扩大,一些发达国家的优良种子正在慢慢敲开中国的大门,对于外资种业是否会霸占国内市场,人们充满了许多忧虑,大家都想知道,您怎么看。
 
袁隆平:中国种业不应惧怕国外种子的竞争,我们应该一边引进一边跟上。国外的一些优良种子确实不错,比国内市场种子要好,因为收成高,农民也愿意种。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内种业不能消极被动控制引进的数量,而应该不断提升种子的创新能力,跟上先进种业技术的步伐。
 
像美国的南瓜,一粒杂交南瓜种子售价为50美元,但农民也愿意买,因为这些南瓜产量高,能够赚钱。最大的一个南瓜重达1700多磅,一般的都能达到100多斤一个,很令人吃惊,因此,即便种子贵农民也划得来。
 
中国的杂交稻也有优势,我们也在进入国际的市场。美国今年有500多万亩杂交稻,产量要比当地品种增加20%-25%,这就是中国杂交稻向国际市场迈进的表现,但最好的技术应该保留,要像日本电视机,研究到第二代技术才把第一代技术给你,到第三代就把第二代给你,我们的杂交稻也必须一样。
 
转基因食品有“坏家伙”也有“好家伙”
 
记者:当前,许多民众都持“转基因粮食都有害”论的观点。还有毒蛋白基因,对于防虫效果非常好,但人们担心对人体的健康也可能产生影响。
 
袁隆平:这是有道理的,国家对这一问题也很慎重,到现在抗病抗虫转基因粮食并没有在生产市场放开,仍只处于试验阶段。
 
但我们不能将转基因食品一棍子打死,认为转基因食品都是坏的,有部分转基因食品并没有毒性。不能一概而论都是坏家伙,它也有好家伙。
 
比如,水稻和小麦属于C3植物,玉米、甘蔗属于C4植物,后者的光合效率要比前者高30%-50%,因此农业上把玉米的基因转移到水稻身上,从而提高光合效率。对于这样的转基因,袁隆平认为就不存在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目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也就一斤0.9元多一些,还不如昂贵香烟的一支烟的价钱,国家可以考虑将最低收购价格提高20%-30%,再以低于最低收购价格的钱向市场销售,这样,粮食补贴就实实在在地补给了种粮的农民。农民也更愿意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因为亩产800斤粮与亩产1500斤粮的补贴额度有所不同,就不会造成粮食多产少产都领每亩100元多元的补贴。”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