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第四届巾帼发明家新秀奖得主李伟华:气有浩然 志无止境 |
|
[科学时报 廖洋 路越报道]她,是海洋科学博士后,曾经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5项;她,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科技部“863”计划的多项重要课题;她,被评为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第四届巾帼发明家新秀奖——她就是女科研工作者李伟华。
“气有浩然,志无止境”,凭着对海的深沉热爱与对科学的一腔热忱,李伟华一步一步走向学业与事业的高峰,成了一名海洋腐蚀防护方面不让须眉的巾帼科学家。
静能寒窗苦守
生长在中原的李伟华初次见到大海便与她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海的博大浩然让她那时尚还稚嫩的心怦然而动。然而,自从她了解到海洋腐蚀正严重侵蚀国家经济,一个宏大的目标自此在她的心中扎根。
静能寒窗苦守。为了治理海洋腐蚀,李伟华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放在海洋腐蚀防护的学习与研究上。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25研究所,开始了7年水质检测仪器研制、防腐涂料和阴极保护防腐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李伟华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已不能更好地支持她的工作。是安心留在单位工作,还是去学习深造?李伟华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上。一边是安定的工作与家中年仅5岁的儿子,另一边是知识的殿堂以及对科学和事业的热爱,李伟华突破重重阻碍,毅然选择了后者。
在求学的路上,李伟华一发而不可收,凭着自己的坚韧与睿智,在中国海洋大学攻下博士学位,又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做了两年博士后工作。
在读博士期间,李伟华对三唑类杂环化合物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先后发表有关SCI收录论文10余篇。师从侯保荣院士后,她又在海洋环境钢筋混凝土设施的腐蚀发生过程与腐蚀机理、环境友好型长效混凝土涂层系统、现役钢筋混凝土设施腐蚀状况检测及涂层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多篇有重大突破的文章;研制出十几种高效、低毒、廉价的缓蚀剂产品。
动辄点石成金
理论学习取得丰硕的成果,实践的应用是否依然能够一帆风顺?在海洋腐蚀防护研究理论向实践转化与应用的过程中,这位巾帼博士后“点石成金”。
2007年,李伟华成为日照港煤码头混凝土桥墩及梁8360平方米的涂层维修防护工作的负责人,开始将她的研究应用在实践中。
日照港煤码头于1986年投产使用,是日照港主要的营运码头,煤码头投入营运20多年来,除内、外两侧护舷进行过更换外,其他混凝土结构不曾进行过系统维修。接到任务后,李伟华立即组织现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照港一期煤码头部分钢筋混凝土构件已发生腐蚀,为确保煤码头安全正常运营,必须进行维修防护。
煤码头维修防护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在国内尚属首例。面对重重困难,李伟华一丝不苟,沉着应对。从前期腐蚀状况检测评估、修复方案的制定、合同签订,到工程施工以及工程验收,她全权负责下来。风吹日晒,奔波操劳,她全然不顾,完全沉浸在工作的兴奋当中。维修防护进展得非常顺利,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日照港煤码头的钢筋混凝土腐蚀修复技术研究成果与工程示范,也成为一个极好的范本,对我国港口工程建设产生了普遍的指导意义。
脚踏实地作科研
“科研是踏实作出来的。”这是李伟华经常说起的一句话。海洋腐蚀防护研究是一门艰苦的学科,需要大量实践经历,海上的工作条件是艰苦而恶劣的,“出过海的人都知道,有时,遇到大的风浪,又无法及时到达码头,整个船都在摇晃,人根本无法睡觉,不但没得吃,而且还要吐,直到实在没有东西可吐……”李伟华说。
整日的风吹日晒、海上颠簸,即便是七尺男儿也吃不消,更何况一个弱女子?然而,李伟华正是凭着对科学的一腔热情挺了下来。面对记者惊叹的目光,李伟华微笑着摆摆手:“尽管作科研有着太多太多的艰辛,然而成果诞生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汗水与泪水都化作了微笑,一切的付出都有了回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女科学家的价值。”
2008年,凭着自己踏实的科研态度与一系列科研成果,李伟华成为中科院海洋所一名年轻的女性副研究员。
“我也是一个平凡的女人”
当卸去那些华丽的光环,生活中的李伟华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一个妻子,一个女儿,一个母亲。
求学期间,李伟华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年仅5岁的儿子。而为了让她安心念书,李伟华的父母主动担负起照顾外孙的重任。为了不耽误她的论文和研究进度,每逢节假日,父母都会带着儿子赶到青岛,以解她的思家之苦;丈夫的支持让她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业与事业当中;懂事的儿子也会在她加班加点时打来电话,让妈妈按时吃饭……
每每提到这些,李伟华的眼眶总会湿润起来。繁忙的工作掩不住她内心的细腻,和对家人的愧疚与感恩。面对事业上的光环,李伟华只会淡淡地说:“我也是一个平凡的女人。”
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温馨,让李伟华的笑容总是格外甜美。巾帼不让须眉,李伟华做到了,而且将属于她的那半边天映得分外灿烂。
《科学时报》 (2009-11-12 A2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