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建胜 崔雪芹 尹志国 张明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0-26 22:45:08
选择字号:
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突出特色 坚持走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袁寿其 江苏大学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及节水农业装备的科研工作,承担的“潜水泵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以‘4C能力’为核心的流体机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在国家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镇江这方温婉秀美、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坐落着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江苏大学。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毛泽东同志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随后,中央政府计划建一所“万人大学”,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培养人才。1960年,国务院以南京工学院的农业机械、汽车与拖拉机等专业的全部师资、设备为基础在南京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改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并迁址镇江。它就是江苏大学的前身。
 
早在1978年,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8年,在国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的高校。
 
“虽然管理体制和国家政策有了变化,学科专业也不断调整,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工中有农、以工支农,为国家培养人才,为行业服务,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说。
 
历史悠久 特色鲜明
 
《科学时报》:1980年,您进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江苏大学前身)水力机械专业学习,1995年获博士学位,又先后任江苏工学院排灌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研究生部主任、江苏大学副校长、校长,可谓是老江大人了。这29年来,您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江苏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袁寿其: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答案也是不断完善的。1980年,我考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江苏大学前身)水力机械专业学习,随后完成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可以说是“土生土长”。我由一名呼吸着泥土气息长大、来自农村的学生,成长为江苏大学的校长和“流体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可以说“我深深地爱着她的过去和现在,更深深地爱着她的未来!”
 
在我的心目中,江苏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人才辈出的优秀大学。
 
首先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902年,晚清名臣张之洞等在南京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首开江苏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尔后,迭经兴废,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等校薪尽火传,承其学脉。1960年,国务院以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和汽车拖拉机两个专业的师资设备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翌年迁址镇江并定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63年、1970年,吉林工业大学排灌机械专业及研究室、南京农学院农机化分院先后并入。1978年,镇江农业机械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001年同处镇江一市的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
 
所以,从办学渊源上看,江苏大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同宗同源,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受联合国委托,为亚太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级农机技术与管理专家。
 
其次是特色鲜明、人才辈出。学校的工科特色非常鲜明,其基础是原南京工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南京农学院三所老校的有关专业和师资,办学起点高。
 
学校的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本科生、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和第一位农机博士。汽车与拖拉机专业创设于1958年,当时国内仅有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和我校设有。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为适应我国农业排灌事业发展创办的,国内唯一以水泵研究为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是国内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是全国该学科领域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江苏省属高校中最早的博士点。学校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是全国最早举办该专业的5所高校之一。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而在校学生的表现也非常突出,在第10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以全国第6名的成绩第二次喜捧“优胜杯”, 并两度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自2003年江苏省开展评选“十佳青年学生”以来,我校是江苏高校中唯一一所每届都有学生当选的学校。以我校学生、被誉为“爱心天使”陈静的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小城大爱》在全国公映。
 
2006~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校连续3年榜上有名,3名获得者中的2位都是江苏大学“本土培养”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其中一位最近被获批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科学时报》:有很多成绩可以说明江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的,那么,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江苏大学有什么秘诀?在您看来,评判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袁寿其: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步入了世界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指出:基础教育面临如何普及的问题,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而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提高质量。这为高等教育新一轮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科教学方面:江苏大学要建成高水平大学,首先应该成为本科教学质量高水平的大学。所以学校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确立了“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启动了优秀教学成果、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品牌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以及“百项本科生创新计划”等建设项目。
 
同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大力实施了人才培养“三大计划”:“优才优育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主干课程教师主讲制、教师脱稿授课制、多媒体课件准入制、学院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制等等,这些措施的采取,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研究生教育方面:针对传统的“理论课+学位论文”培养模式的不足,我们确立了强化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将工程能力的培养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培养方案中除优化课程结构外,进一步强化生产实践、科研立项以及结合工程背景进行论文选题等要素,鼓励研究生按照“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四自”原则,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大胆开展科研探索和理论及技术创新,通过独立思考、在参与科研项目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综合和创新能力。
 
衡量人才培养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我觉得应该是“成人”和“成才”的统一,也就是蒋南翔在清华所倡导的“又红又专”。“红”就是政治成熟,“专”就是业务熟练,这与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完全符合的。具体讲,就是以是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综合素养、健全的身心素质、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表现等来衡量。
 
重视学校内涵建设
 
《科学时报》:据了解,江苏大学特别强调“国字头”品牌建设,如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的遴选、培育、组织申报等。学校大力推进“国字头”品牌建设工程是出于怎样的初衷?
 
袁寿其:“国字头”是我们对国家级的学科、项目、人才、成果以及各类学生竞赛等的总称,这些都是体现学校办学实力的关键指标。任何一所高水平大学,必定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字头”作为“镇校之宝”,否则就缺乏“高水平”的实力和底气。
 
我们大力推进“国字头”品牌建设工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江苏大学作为具有百年办学底蕴、工科特色鲜明的全国重点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这种特色和优势还不够“显山露水”,必须要进一步凝练、整合和提升。二是我们把大力推进“国字头”品牌建设工程作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路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学校希望通过“国字头”项目的不断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整体推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我们“国字头”品牌建设工程确实抓住了关键,找准了突破口,学校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局面,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
 
《科学时报》: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您认为大学内涵建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提升内涵的关键是什么?
 
袁寿其: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九五”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大扩招”、“十五”以新校区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大建设”,目前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大提升”阶段。当前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内涵实力的竞争。
 
在前两轮的竞争中,如果规模发展一时滞后,短期内通过加大投入等方式是可以实现赶超的。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如稍慢半拍,逊人一筹,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内涵建设,鲜明地把“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确定为今后一段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题。
 
高校的内涵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学科、队伍、文化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所以在强化内涵建设中,我们重点突出了“四个优先”和“三个着力”。“四个优先”就是教学质量优先、拔尖人才优先、强势学科优先、自主创新优先。“三个着力”就是着力创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着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校园;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建设符合教育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
 
提升内涵的关键,我认为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坚持把建设一支与高水平大学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作为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不拘一格”。
 
《科学时报》: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江苏大学以工科为特色,如何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袁寿其:一所大学有没有活力、有没有发展的潜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体现在它对国家目标和地方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为此,我们将学校的科技工作定位于“两个接轨”:一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相接轨;二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与国家、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相接轨。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方面,重点是紧紧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瞄准学科前沿,将承接“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技术支撑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国防军工、核工重大项目等作为主要着力点,力争培育“大成果”,争作“大贡献”。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主要是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面向行业、走进企业,大力开展横向科研合作,努力承担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行业、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大项目、大课题。
 
经过长期探索,目前学校的科技服务工作已形成了“创新研发—成果形成—技术转移—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2005年以来,全校技术合同总额达4亿元,科技服务辐射全国24个省、直辖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科技工作对江苏地方经济贡献率的主要指标: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鉴定、专利以及科技成果奖等都居全省高校前列。
 
特色做事 本色为“官”
 
《科学时报》:您在江苏大学的29年中,可以说,无论是作为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以及管理者,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什么?
 
袁寿其:我的体会是12个字,即角色定位、特色做事、本色为“官”;我的感想是“八个字”,即热爱、敬业、投入、创造。
 
作为学生,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优良的办学条件,努力使自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学生的角色定位。
 
作为教师,就是要潜心钻研业务,努力使自己成为学术的领跑者,名师才能出高徒,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关键在教师,这是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作为管理者,对学校的决策部署,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落实,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校长,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要着力提高战略谋划能力,确保学校事业在正确的航向上不断前行,这是一个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作为一名大学的校长,在不断提高决策水平的基础上,特别要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
 
在工作过程中,我的感触很多,简单说来有三点“更重要”。
 
一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事业发展上我一直认为潜力是无穷的,压力激发活力,一切全靠奋斗,你永远比你想象的更优秀。
 
二是知己比知彼更重要。《孙子·谋攻》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两者相比,知己比知彼更重要,就是说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清醒地看到“尺有所短”,“知不足”才能“而后进”,才能激发奋进的勇气和斗志。
 
三是实干比说教更重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任何事情,倘若总是坐而论道、执行力差,或者思考研究的多、付诸实践的少,或者总是议而不决,那么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贻误发展。心动的想法固然重要,但执行和行动更重要。
 
《科学时报》:大学是放飞理想的圣地,大学是追求梦想的殿堂。作为一位大学校长,您的理想或梦想是什么?
 
袁寿其:岁月流金,物华竞择;百年办学,风雨兼程。如今的江苏大学在跨越时空的航道上,又开始了新的航程。“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建设高水平大学,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是生动具体的,是一组组看得到的数据和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
 
作为江苏大学的校长,我非常渴望看到:通过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每一个季节都是她的春天;在数以万计的建国之才中,每一株桃李都有她的绽放。
 
《科学时报》 (2009-10-27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