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冀北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9-10-26 10:21:01
选择字号:
中青报:研究生招考优先本校行政人员成高校福利
近日一直在等南昌大学的新闻发布会,查遍网络,也没看到消息,估计还没开。
事情的原委是,前不久有人在网络上发帖,称南昌大学部分行政干部以高分考取了博士,但应届考生却几乎全军覆没。
帖子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然而所能见到的反馈,只有南昌大学宣传部回应《广州日报》采访的寥寥数语。宣传部负责人说,“博士门”完全是违反事实的炒作,称已对造谣者采取法律行动。
负责人还介绍了些数据:南昌大学今年博士报考人数330人,实际录取89人,其中应届毕业硕士录取了33人。
负责人还说,学校方面非常着急,“希望尽快开个新闻发布会澄清事情,还学校一个清白”。
但新闻发布会似乎没能做到“尽快”,以致于时至今日也无消息。所以,公众也无从知晓想弄明白的问题,比如录取的博士生中,除了应届毕业硕士33人,其他56人是什么身份,他们中有多少是行政干部,考分究竟是多少?
高校行政人员文凭升格是高校的福利之一
南昌大学“博士门”事件的是非曲直,笔者没有调查,自然没有发言权。但笔者在高校行政系统工作过,深知国内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青睐”本校教职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打明的事情。在短短的两年高校任职期间,就看到有不少部门的行政人员读了本校的硕士或博士。
本人做过高校行政工作,知道行政人员角色的尴尬。虽然国内大学行政色彩浓厚,但行政职位毕竟也只在校内才认你,到了社会上,“教授”的头衔还是比“处长”来得荣光一些,且教授退休了,也还是教授,处长就不行了。曾有个主任说起他要弄学位的初衷时说:“要是哪天下岗了,至少还有找工作的资本。”
另一个原因是,在高校的评价体系内,学位是评价指标中的关键项,即使不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高校行政人员也同样如此,因此,行政人员几乎没有敢揣着个本科文凭就心安理得的。何况大学里还有不少“双肩挑”的人才,脚踏行政和学术两条船,是大学里吃得香的象征,他们是榜样。
要想让文凭像现在的高等教育机构“升格热”一般升起来,在高校当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第一原则是就近原则。这也是高校的“优良传统”,即使是阳光高考,也依然有高校习惯性地降分录取本校子弟,以至于某省取消这一政策时,还有教职工振振有辞地上书有关部门:
“各行各业都有对自己的福利和对子女的照顾。石油部门烧气不要钱,电力部门用电不要钱,金融部门全家老少全在一个单位工作,所享受的待遇是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我们高校没有什么其他福利可言,惟一有的就是可以挖掘教育资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但教育孩子,“挖掘教育资源”来“教育自己”,升格文凭,也是高校的“福利”之一。
行政人员要读研究生,首先要经过领导批准
至于程序,就可想而知了。笔者所观察到的情况是,在行政系统内,要读研究生,首先要经过领导批准,这一方面因为学位的福利属性,领导得要平衡,看是否该你去上;另一方面,领导也要权衡你会不会借此脱离行政系统。但只要领导批准了,事情就好办。
接下来,选专业和导师就各有各的考虑了,有的想真正学点东西,也有的想借机攀攀关系(有不少校领导本身是硕导或博导),有的则只想混个文凭。笔者看到的比较离奇的一个,理工科毕业,后来阴差阳错从事人文学科的教学,当了教授,同时在行政系统任职,硕士毕业10多年后,竟然又去理工科院系读了个博士,可谓造化弄人。
招生考试自然好过关。大学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像流水一般一茬又一茬,但行政人员毕竟不是学生,他们是学校的固定成员,与导师早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硕博招生中除了成绩这个硬件外,招生方手里还有足够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基本一路绿灯。
上,不成问题,读,更不成问题。因为有本职工作在身,有多少行政人员能够规规矩矩地上课?只要毕业论文做得出来,文凭是拿定了的。
与某些跌宕起伏的社会怪现状看起来,高校的这一操作过程可谓波澜不惊,甚至有些平淡。然而,正是在这些看似平淡、寻常的“潜规则”背后,掩盖着的却是对高校招生公平公正性的亵渎,以及高校内部员工对教育这一社会公共资源的侵占。
想一想,研究生录取名额本来就少,有你没他,有他没你。有多少考生,经过辛辛苦苦地备考和一门门的考试后,最终却发现自己败在了所报考学校的自己人面前,只因他们是学校的教职员工。
有多少考生,一旦知道报考某导师的考生中包括校内的某某人,就“知趣”地调整选择,或者在导师的“善意”提醒下调整选择。
又有多少考生,仅仅因为不知情或者没有得到“善意”提醒,而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备考。
当然,不能说高校内部人士考本校研究生就一定存在问题。事实上,也有不少考生是相当合格的人选,笔者曾工作过的部门的主任,在本校读研后,又考入某知名大学一位顶尖教授门下读博,几年下来,已在学术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借机混文凭。
有阳光高考,却没有阳光研考
高校也给了他们混的机会。现在虽有阳光高考,却没有阳光研考。在透明度远低于高考的研究生考试过程中,可想而知会有多少“潜规则”和“黑幕”。
如果高校不能增强招生过程中的透明度,切实地按程序和规章办事,招生过程中的公平和正义就无法得到维护。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而言,为了避嫌,有必要公示行政人员的参考名单和笔试、面试成绩,并且严格遵循研招的各种程序。不如此,结果无法令人信服。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