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28 2:16:28
科学时报书评:解密欧洲科学帝国的衰落

 
2005年,由曾任欧盟科研委员的菲利普·比斯坎和时任比利时法语区电视台及电台记者的弗朗索瓦·路易斯联合撰写的《欧洲科学帝国的衰落——如何阻止下滑?》一书正式出版。今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该书以大量的数据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科研的情况,介绍了以振兴欧洲科研为目标、建设欧洲科研区的构想,并以具体案例阐述了欧洲科学振兴面临的挑战,涉及清洁能源、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克隆等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领域和问题。
 
本书是对欧洲科研区建设的普及介绍。分为互为补充但又相对独立的3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欧洲科研区。第二部分是与菲利普·比斯坎离开欧盟委员职务之后几周的长谈内容,是对他任期的深入总结,亦提出了欧洲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的中文版译者邱举良很欣赏第二部分的内容,表示从菲利普·比斯坎对欧洲科研区建设的看法中看到了欧洲科研的现状。本书最后一部分——“接触科学的二十把钥匙”可以看作是小型的科学百科全书。除了科学史上最著名的10位科学家的简介外,还介绍了一些当今前沿的科研课题:克隆、核聚变、燃料电池、纳米技术等。邱举良认为,最后一部分显示了欧洲的科研在世界科研中的地位,也反映了人们目前较为关注的科研方向,还反映了欧洲法律制约的一部分,为科学管理者或者政策决定者作了基本知识的普及和介绍。
 
“该书虽然针对的是欧洲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作者的思考、分析和见解,很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该书的中译本序里如此评价道。书中提到了二战后,欧洲各国联合起来的各种努力也没能阻止欧洲科学影响的消逝。譬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主宰,一半以上的测序任务都由美国人完成,其中英国人完成的任务占30%,而法国和德国只是象征性地参与,这一计划揭示出了欧洲新兴领域缺乏科学政策。作者还举出了另一个衰落的现象,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的变化。为了同美国竞争,欧盟制定了“研究与发展框架计划”,以此整合欧洲的科研体量。但曾经作为世界科研重心的欧洲依旧摆脱不了走下坡路的命运。邱举良分析说,主要问题是欧盟还不太齐心,比如在欧洲科研力量占较大比重的英国都没有加入到这个计划,只是参与。欧洲的科研有很优秀的基础,基础研究方面很好,但是体量都较小。此外,欧洲的科研成果只停留在了发表论文的层面,而没有注重成果的推广、运用。邱举良还说,我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成果推广环节薄弱,我国的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对技术的需求不旺盛,往往满足于引进、仿制。此外,我国的学术氛围有问题,他认为科研的工作者不能只发表文章,更多的是要与经济和社会相结合。
 
书中还分析了导致欧洲科研衰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智力流失。“欧洲的智力流失对欧洲经济的影响要比对人才流失的影响更难分析……定居在美国的欧洲智力带走了欧洲为培养人才从小学到大学所花费的数百万欧元。”对此邱举良说,智力流失是人才流失中的一种,而且在我国,智力流失比欧洲更为严重。
 
如上所述,针对欧洲科学发展的现状,在本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欧洲科研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和制约欧洲科研区建设的重要因素,比如各成员国的科持政策支离破碎、科研力量分散、企业研究力量不足、大学与经济界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于留住优秀科研人员等。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推进欧洲科研区建设的政策建议,比如欧盟应当更好地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科学计划,实验室之间应当更加紧密地合作,大学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其作为知识产生的主要场所的重要性等。路甬祥院长指出:“这些内容,对我们观察、分析和认识欧洲科技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邱举良也提出了一个理念:政策决策者需要信息的更新和对外交流,科研除了要重视研究,可能更多的还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以,《欧洲科学帝国的衰落——如何阻止下滑?》一书的目的是让我们与地球另一边的科研人员加强交流,让我们了解他们最新的科研动态和信息。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