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陈国祥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08-7-7 7:33:48
陈国祥:通识教育因何无疾而终
不久前有报道称:“大学生通识教育陷入困局。相当多地方的通识教育一开始很有声势,但是最后无疾而终。”为什么国内知名高校大刀阔斧地发展通识教育,最后竟不了了之呢?
何谓通识教育?不少人的理解是:文理的专业领域都有所涉猎,成为“通才”。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的看法是:通识教育并非一般的文理交叉,也不是所谓通才的概念,而是希望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表示,通识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也很简单,只要考虑一下最低限度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需要什么知识,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需要什么知识。刘校长把此概括为“全人教育”。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对通识教育的解释也还有很多,但仍然缺乏科学的、准确的界定。没有清晰的内涵和目标,必然导致实施路径的茫然。把通识教育的无疾而终放到整个高教发展的大背景下考量,笔者认为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高校和校长,他们在大学发展的关键时刻应该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
100年前,从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高等教育结合本国实际,一方面向德国学习建立了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要任务的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认为,物质的进步“不是工厂、公司或私人企业而是大学首创的,这些进步的创造者和指导者的动机不是获取财富,而是确定基本法则”。霍普金斯大学与传统英式学院截然不同的气氛,为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创造了典范。另一方面,一批土地赠予学校“把大学送到了人民当中”。以上种种确立了办高校的现代理念、模式和新的教学方式。是美国的高等教育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美国。
本科教育应该淡化专业,这当然十分理想,但大学教育除了崇高的使命、人格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其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各种人才。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其起步就是要找到一份立足生存、进而施展才华贡献社会的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其专业的要求。如果不分专业,没有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没有某一专业的追求方向,如何形成个人知识结构和才能特长?请到招聘市场看一看,请和招聘单位谈一谈,绝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都与他学习的专业背景有关。专业和职业是相关相联的(当然专业不等于职业),只有具备专业优势,才能在相联或相关的职业中找到合适的岗位,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向其他职业延伸和发展。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对这一现实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通识教育无疾而终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但高教界人士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人才需求规律的探索却不能无疾而终。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要发挥高等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必须从大刀阔斧的改革入手。大学校长们应站在历史的潮头,力排干扰,高瞻远瞩,脚踏实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写下不朽的一页。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