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易蓉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5 2:33:49
侯祥麟:结缘石油的世纪老人

 

从1912到2008,他和祖国一起走过20世纪。
 
炼油技术的“五朵金花”和他紧密相联,他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新中国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倡导成立了中国工程院并成为第一批院士;他建议设立了“杰出中青年基金”,成立中国科技馆基金。
 
他就是侯祥麟。
 
12月8日,这位世纪老人在北京溘然长逝,为其一生的传奇画上了句号。
 
他的传奇,从家乡广东汕头开始,到幼时求学的上海,大学时代的北平,研究生时代的上海,抗战时期的湖南四川重庆云南,攻读博士的美国,直到1950年回到北京,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都在这个城市度过。
 
侯祥麟长期负责石油科研机构和队伍的组建以及科研计划的管理;参与历次国家和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组织领导铂重整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工艺等若干重大炼油技术的科研攻关并实现了工业化,使中国炼油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油品立足于国内;指导研究解决了中国喷气燃料腐蚀燃烧的特殊技术问题,领导研制并供应尖端工业急需的多种新型润滑材料等。
 
他的主要学术研究基地是石油科学研究院。在办院过程中,侯祥麟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思想,这不但为该院的科研方向奠定了基础,而且正确把握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大方向。他认为,研究所要保持高水平,就必须根据人员和设备条件制定并保持正确、长远的研究方向,锲而不舍,才能有所作为。
 
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祥麟把主要精力放在国防急需的新型油品的研制和“五朵金花”炼油新技术的开发。当年负责催化剂研制的闵恩泽院士回忆:“‘五朵金花’项目研究开发工作大都在石油科学研究院进行。侯先生当时担任副院长,大到科研方向、试验方案的制订,小到试验的每个环节,他都亲自抓、亲自过问。‘五朵金花’之一的催化重整是制取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和轻质芳烃的重要手段,非常重要,但需要比金子还贵重的金属铂。中国没有铂,全靠进口,很多人认为搞这项技术不符合国情。侯先生从工艺实际出发,支持用铂作为催化剂配方材料,使催化重整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
 
和侯先生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的两院院士师昌绪说,“在将近一个世纪里,我们都走了一条救国、报国、强国的道路。”他们前后留学美国,一个是化学工程,一个是冶金材料,都是当时强国富民最需要的专业,因为从小目睹了国家饱受欺压的现实,就立下了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勤奋读书、报效国家!
 
师昌绪说,侯先生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理解。“他在石油科学研究院虽然一直从事应用技术开发,但是很看重基础研究。他说,从以模仿为主转到以创新为主是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敢于创新的环境;要给优秀科研人员自由选择题目的机会,要对从事探索性工作和基础研究工作的人,给予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奖励。他还曾批评过认为基础研究可有可无的观点。他深知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取得卓越的科学成就。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就是他在这方面的充分体现。”
 
何梁何利基金分为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章程规定:成就奖是授予长期致力于推进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卓著并取得国际高水平学术成就者,以评委的2/3通过有效,评审十分严格。在1996年侯先生获此成就奖以前,共有8位获奖人,他们不是“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就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世界知名学者;而侯祥麟在企业界长期从事传统工业科研,很难发表高水平论文。“作为代表化工、冶金与材料专业的唯一评委,我对侯先生攻克航空煤油国产化难关、开拓合成润滑材料新领域,以及开发炼油新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深知他领导的这些成果都属于自主创新,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他的这些成果,飞机、导弹上不了天,原子弹也造不出来,卫星上了天也会因润滑剂经不住忽冷忽热,很快掉下来。我极力推荐给予重奖,最后以高于2/3的票数顺利通过。”师昌绪说。
 
“侯先生还十分重视院士的道德建设,极力主张院士要自觉严格要求,发挥表率作用。在担任工程院科学道德委员会副主任时,他制定了院士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师昌绪说,在一起发起成立中国工程院和选举第一批院士的过程中,侯先生看问题高瞻远瞩、胸怀全局。
 
侯祥麟十分重视年轻人的培养。1996年在他获得何梁何利成就奖后,就捐出50万元,设立一个鼓励年轻人成长的基金。1991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向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的侯祥麟请教搞基金应该重视什么。侯祥麟说,基金不能仅仅考虑评项目,还应该注意评人,特别是中青年科研人员,因为当时出国的多,老一辈科技人员大多退休,人才有点青黄不接。1992年,张存浩根据建议建立了“中青年优秀人才基金”,北大教授陈章良提出对回国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以特别资助,帮助建立实验室。张存浩请示国务院,于1994年将“中青年优秀人才基金”改成“杰出青年基金”,1995年改为“杰出中青年基金”。这个基金主要看中青年科技人员有没有作科研的潜力,看过去的工作是否优秀,而不一定当时在做一个项目。现在,“杰青”已成为科研人员中认可度很高的品牌,涌现出了30多位院士。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03年,受温总理的委托,91岁高龄的侯祥麟主持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这个关乎中国发展前途的课题。
 
师昌绪说,“侯先生一生无私奉献、朴实无华,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想总结三句话,与大家一同向侯先生看齐,做人:严于律己、真诚待人;做事: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做学问: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侯祥麟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我和祖国一起走过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祖国感到骄傲;作为一个有着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对自己的政治信仰终身不悔;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科学家,我对科学技术的力量从不怀疑,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感到欣慰。
 
《科学时报》 (2008-12-15 A1 要闻)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