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田小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4 2:52:48
见证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航行中的考察
 
经过3天的休整与补给后,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口,向南极中山站进发。弗里曼特尔是考察队到达南极前唯一也是最后的补给地。下一航程,将是所有航海者望而生畏的魔鬼西风带。西风带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道最可怕的关隘。西风带究竟有多可怕,记者不得而知。船上的说法是,在西风带中老鼠都会晕得吐,见了人也不会躲。
 
起锚的时候,好多队员都站在船舷上,看着雪龙号渐渐离开。我听见有人说:“抓紧再看一眼绿色,看一眼树,再看就得4个月后了。”
 
雪龙号义无反顾,一头扎向茫茫大洋。浪很大,涌也很大,两万吨的雪龙号也颠簸了。
 
前往南极航行途中,有三支队伍是不能停止工作的:船员,他们要驾驶雪龙号闯大浪;内陆队,他们坚持晨练晚会,为最艰苦的挺进冰穹A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准备;还有就是大洋队,他们要进行航线沿路的考察。这次我要介绍的是大洋队的考察情况。
 
我是晚饭后去大洋队实验室的。大洋队我去过好几次,一层有他们的实验室,全是玻璃瓶子一类的实验器具,还有好些小小的泵,不停地抽取海水样品。从上海起航,他们就开始走航观测,诸如表层温度、盐度、化学要素、浮游生物、大气气溶胶、二氧化碳以及探空气球观测等工作。这是他们获取研究数据的方法,辛苦繁重,有时还很危险。如取样,就不能中断,到点就得去取,回到实验室还要做实验,不论海况怎样。
 
到大洋队实验室时,来自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的两位年轻学者林峰、杜金秋已经晕得不行了,林峰蹲在边上吐,杜金秋正爬在桌子上,面色惨白,说话也没了力气,全然不是前些日子快快乐乐做实验的样子。其他人也差不多。中国海洋大学的矫玉田是大洋队的队长,老南极。据他介绍,大洋走航观测最艰苦的是即将到来的暴啸的西风带。大洋队将在西风带海域里投放200多枚带有温度和盐度传感器的探头,这是我国南极考察首次在西风带海域进行密集的观测。其目的是了解南极绕极流和主要峰区的结构以及这些水团在其形成源区中的形成机制。
 
大洋队的考察项目几乎都和全球环境有关。如矫玉田执行的南印度洋XBT/XTCD走航观测项目,就是对南极低温水团的研究,这是一个中美合作项目。矫玉田介绍,南大洋是以全球气候研究为中心的所有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的核心研究区之一。科学家们发现,在极端气候环境下形成的南极低温水团,如南极表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和南极底层水等,都具有向北半球运动的特点。而且,这些水团和环流的物理特性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持续升温,就对全球海洋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次大洋队的考察项目的目的就是通过航线现场观测数据,结合历史积累进行研究,为改进南大洋和全球海—气耦合模型作出科学贡献。
 
前面说到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的林峰、杜金秋,他们的项目是同位素海洋化学的研究,也是一个与全球环境有关的项目。据林峰介绍,生物泵是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碳固定为有机物,之后在食物网内转化、传输及重力沉降,并最终将碳埋藏于沉积物的过程。极地海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与生物泵的运转密切相关。以往研究表明,极地海域生物泵的运转是非常不活跃的,但有新的证据表明,北冰洋与南大洋都有比大多数中、低纬度海洋高的生物泵效率。表明极地海域的碳循环比之前人们的认识要活跃。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极地海域生物泵运转效率的空间分布如何?物理过程在其中的作用如何?极地海域高效生物泵的调控机制是什么?这是目前科学家还不能解答的问题。他们认为,极地海域正经历着快速的变化,在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极地海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他们正进行航线海域海水中有关元素同位素的测量等,这些数据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以上问题的了解。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扈传玉、韩正兵和薛斌研究的是南大洋碳的生物地球化学。他们认为,占全球面积20%的南大洋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循环中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因为南大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冷水团源地,其微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全球的大洋环流,南大洋还是一个大气、海洋、生物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对环境变化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放大作用。在长期的南大洋碳循环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过程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们的研究就是要回答如极区生态系统碳汇/源时空格局形成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碳循环的调控机理和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等一些前沿的科学问题。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詹建琼执行的是“走航气溶胶采集观测”项目。他们认为,从全球变化的角度看,大气污染物通过大气的大尺度传输,改变了全球大气化学物质的含量、结构和组成,破坏了全球的辐射平衡,进而可能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影响。他们的研究从大气气溶胶入手。大气气溶胶负载的化学物质,特别是工业污染物,在风系的作用下,可进行几百到几千公里的长距离传输。这些大气输入物质对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大气环境、冰雪化学组成、海底沉积物和气候演变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大气气胶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变化、入海通量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效应是了解和预测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这是当前国际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前沿性课题。
 
《科学时报》 (2008-12-4 A2 国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