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蒋国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10 3:18:55
蒋国华:谈SCI论文数量第一
 
20世纪60年代中期,科学计量学之父普赖斯(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 1922~1983)在为《科学》杂志撰写的题为《科学论文的网络》一文中,曾经预言:借助科学引文索引(SCI)这类数据库并进一步作深入的引文分析探索,科学引文计量研究或许能催生一门新的分支学问,即科学地理学;在这幅科学地理图上,会描画出表征科学状况的“山峰”、“高地”、“平原”和“沼泽地带”等等。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30周年。30年来,一方面是中国科学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是科学计量学作为科学学的核心分支学科在我国应运诞生并赢得迅速发展。如何描述“中国科学的飞速发展”?用科学计量学语言讲叫做“中国科学发展出现了指数增长”;如何刻画中国科学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最常用也是最直观的办法也是借用科学计量学的工具和手段,进行量化指标研究和排序。比如,近20多年来国际通用的各种比较排序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科学的国际排名从改革开放初的30多位一直到进入21世纪以来五六位,近年有的指标排名已经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4。
 
我国科学家将SCI引入中国科研与大学评价,大约始自1987年已故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带领我们几个在《科技日报》发表了基于SCI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从国内反应来看,开始是怀疑与反对者居多;后来则几乎一边倒地欢迎和各单位不同程度地将其纳入科研行政管理规范;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机械或片面甚至滥用SCI作为硬指标手段,一刀切地进行科研评价与大学评价的情形。国人中有一些人对SCI的愤怒或偏见,大抵出于对SCI行政滥用的自然反应。细究其因,若依愚见,愤怒之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计量学指标被行政部门采纳,并比较普遍而又刚性地应用于科研评价及大学评价,在中国大体上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早。有人说是“我国现有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参考了国际上的基本做法”,是“把西方科学评价标准绝对化”。其实是说倒了,不是我们参考了国外,而是恰恰在这一方面是我们领先于国外,甚至还影响了国外。由于科学计量学本身尚在成长与成熟之中,其应用于科研评价或大学评价,既无前例可循,中国科学界自己又没有作好准备(包括同行评议的积累甚是不足),出现“愚蠢的中国指数”(有人愤怒地将SCI改写为Stupid Chinese Index)之词狠批SCI这件外来货,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模式,成倍乃至成十倍地放大了因SCI不当使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给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优秀科学家增添烦扰不说,更是成了禁锢乃至扼杀他们科学创新精神的帮凶。至于有些单位走到另一个极端,正式发文以限制SCI工具的使用,不堪为训,因为他们犯的是列宁批评过的“泼脏水的时候连同小孩也一起泼掉”的错误。
 
还有一种批评意见认为,因为SCI作为评价工具的出现,“催生了许多平庸不堪的‘论文’和‘专著’”,现在中国在SCI上的文章已经很多了。客观而论,对中国科学来说,还没足够资本说中国被SCI收录的论文“很多了”,恰恰相反,是太少了!前东京大学校长曾在北京一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过,他的学校文章还要提高质量,而那是在差不多10年前,东京大学像美国哈佛大学一样每年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数量几乎等于我国全部大学被SCI收录论文的总和!也大约是那段时间,笔者曾在应邀为科技部一年一度的科技指标新闻发布会上作即席感言时说过:“在座的,不论是部级大学还是局级大学,部级科研单位还是局级处级科研单位,在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这个问题上,建议各位请在贵校校长办公室的门上写上:SCI论文,数量第一。千万别用国人常说的什么‘粗制滥造’、‘一篇拆成几篇发表’或‘开后门投稿’之类去猜度,因为SCI几乎囊括了全世界全部优秀科学期刊,其所以能优秀,皆缘于这些期刊都有严格的包括同行评审在内的遴选标准”;“如果我国某所大学每年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数能达到七八千至一万篇,达到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现在的水平,那么,那里就决不是‘粗制滥造’的论文工场,而是拥有不可估量的知识资本的、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开展知识创新的典范学府”。
 
研究表明,无论怎么反对,科研评价之应用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如同科学本身的数学化(量化)趋势一样,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至于与同行评议的关系,科研评价归根到底是由同行评议来完成的,科学计量学提供的包括SCI、SSCI、A&HCI、ESI、EI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与数据,充其量是为科学同行提供更充分的信息,而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同行评议。对我们科学计量学研究者来说,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
 
马克思说过:“科学只有她成功地应用数学的时候,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两位科学家储彬(Daryl E. Chubin)和赫凯特(Edward J. Hackett)在他们合著的《没有同行的科学》中指出:“同行评议中与世隔绝的保密问题,必须提出来讨论研究;同行评议应当用文献计量学的信息充实自身,使得我们能够把对科学‘产出’的认识,应用到同行评议的活动中去。应当邀请科学学家参加进来,一同考查这个同行评议制度。”随着以杂志为中心的同行评议过程逐渐转向以信息网络为中心的绩效评价过程,现在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计量技术,连同当代同行评议的形式和内容,很可能要予以重新解释和规定。
 
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这个社会数学化的新时代降临人间大地吧!
 
(作者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吉利大学教授)
 
(本文是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基于ESI的科学影响力分析》写的序言,现在这个题目是另加的。)
 
《科学时报》 (2008-10-10 A4周末评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