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静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17 2:37:30
郭光灿院士谈科学理念:发表论文不是目标

 

8月的合肥,潮湿闷热的桑拿天没有扰乱郭光灿院士的好心情,忙碌的他在8月12日中午出差前正在家中关注奥运赛事。运动员激烈的竞技与速度的比拼似乎让他感受到一种共鸣。在科学战场上搏杀了几十年,虽然他不曾料想到自己的成功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精神与光辉,但在中国科大建校50周年庆典之际,他被学校列为重点采访对象之一。
 
从孤军奋斗走向率军团作战
 
作为中国科学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很多人都了解郭光灿院士所走过的路。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及时识别量子信息研究前沿,并采取超前部署走在了世界前列。
 
如今,人们在中国科大东区的东北角可看到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大楼,大楼中央是透亮的玻璃幕墙,走在其中心里分外爽朗。郭光灿院士领衔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就布设在这里。这应该是当代中国最“炫”的实验室之一。实验室里已装备了许多先进的实验设备,喜爱量子信息研究的年轻人已不在乎出国,因为在这里他们完全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何况如果有需要随时可以出访。对中国新一代科研人员,郭光灿院士特别想对他们说的是:“发表论文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重要的是你的研究对学科发展所产生的真正影响和价值。”这也是他对自己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研究成果的期望与追求。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尚无人对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所认识,郭光灿的研究工作难以得到重要的支持,在早期的15年里他才获得55万元人民币的经费支持。直到1999年,中科院高技术局局长科研基金支持了他5万元之后,他才开始有可能开展实验研究。如今的年轻人已体会不到导师当年“独守空房”的心境。郭光灿常常告诫年轻人“板凳要坐十年冷”。然而,即使在那经费短缺的年代, 他始终没有放弃奋斗目标。他常常借款买设备,郭光灿用心中的热火点燃了中国量子信息的火焰,将我国的量子信息研究向前推进。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20多年过去了,量子信息已发展为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他深深感到,培养更多年轻人,建立实验室和科研团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目前,他的实验室除了量子信息的理论研究之外,还部署了量子光学、量子密码与量子器件、冷原子物理、低维光学体系、量子输运与量子计算、表面等离子体与量子传输、介质微腔等多个研究方向。
 
当代量子信息领域的最高学术权威、IBM实验室的Chair C.H.Bennett在2006年来中国参观后说:“中国在量子信息研究方面的‘底层结构’很好,学科布局和人员都有,并聚集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所言即是指郭光灿院士的实验室。
 
郭光灿说,中国在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比欧洲晚起步约20年,但国际学术界目前已经有了中国的声音。同时,我国已经把量子信息研究列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只要选准方向和突破口,加上自己的创新思想,把自身的优势集成起来,必定可以有所作为。
 
人生价值和科学理念最为重要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郭光灿说,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基本硬件都已具备了,目前需要关注的是研究人员的人生价值和科学理念。在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他特别强调3个方面。
 
第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人便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然而,科研工作者若缺乏雄心壮志,在科学事业上便难以有所作为。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要把一生的精力投入科学事业。但现在有些科研人员自以为发表几篇论文、提了教授、指导几个研究生,或能拿到国家的基金就满足了,也不思有更大的作为。而郭光灿对他率领的量子信息实验室的科研团队,明确反对科学研究中这种不求进取的安逸思想。他们提倡把科学研究当做人生的追求,永远保持科研激情,在科学园地中不停地耕耘和探索,充分发掘个人的聪明才智,同时享受科学研究的乐趣。他们把“尽我所能,品味科学”作为实验室的科学理念。
 
第二,关于量子信息的研究,中国若想更上一层楼,当前最需要的是团队精神。郭光灿说:“科学发展到21世纪,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不仅要将量子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和推进,而且要依靠团队的整体优势,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把人类科学资源和积累发挥出最大效益。”
 
郭光灿介绍说,他的实验室目前每年可以派送一定比例的研究人员到国外学习访问,这些研究人员除了学习对口的专业知识,更希望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他说:“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急功近利,在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方面都有所表现。论文造假、报奖浮夸等现象时有出现。如果中国能够把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化,我们的科学研究将会更加健康地发展。
 
第三,量子信息实验室对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因才施教、独立指导。导师要发扬学生的长处,但不袒护他们的缺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要严格训练。该实验室之所以多年来能不断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就得益于“精心培养,严格要求”这种理念和做法。
 
国家目标是最好的科学需求
 
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大多认为,自然科学研究要以自由探索为主,许多研究项目很难说清具体应用价值。但郭光灿认为,倘若我们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必将更大地发挥出自我价值。
 
郭光灿说:“在汶川地震的搜救工作中,我们虽然用上了各种探测仪器,但也不难看出,中国的技术水平还较低,面对自然灾害缺乏应对能力。所以,科学研究首先应该用以增强国力,这是科学家的良知和责任。如果没有人思考国家的命运,这个国家还能生存与发展吗?作为一名院士,我知道,院士群体经常讨论国家的重大需求。因此,无论考虑个人兴趣还是选择科研课题,特别是国家的重大项目的设立都要看是否对提升国力具有意义、是否对国家发展有贡献,这一点务必需要坚持。”
 
他指出,科学研究的成果,本质上需要看主流学术界是否认同、是否确有学术价值,而不是靠媒体宣传来确认它的真实价值。
 
现在,郭光灿正组织和指挥整个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的科研目标前进。他说:“我的任务是给年轻人创造最好的条件,给他们足够的支撑,但同时也要求他们以国家的使命为重任,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华和智慧,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时报》 (2008-9-17 热烈祝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