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地球科学管理综合
聚焦

瞧,微观世界里的“清明上河图”

继科学家拍到宏观宇宙中的黑洞照片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拍到了一幅来自微观世界的、特殊的“清明上河图”。

这支“拍摄”团队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团队。他们拍到的是光催化剂光生电荷转移演化的全时空图像。该成果10月12日发表于《自然》。

评审人认为,该成果“潜在地揭示了光催化过程中不同电荷输运机制的全貌”,解决了“当前一个很有趣却未得到解答的问题”。

“夸父一号”成功发射,专家详解:

我国为何又发射一颗探日卫星

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夸父一号”是用来干什么的?它与去年发射的“羲和号”卫星有何区别?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夸父一号”首席科学家、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卫星系统总师、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诸成,科学应用系统总师、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黎辉。

用好“黑科技” 养好“黑土地”

——走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河湾示范区

9月,又到了秋收时节,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被包围在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里。

伴随着轰鸣声,一台鲜红的拖拉机在已完成秋收的田间往返,演示着翻土、压地等作业方式。拖拉机上虽然没有人,但几公里外的人可以在室内实时看到它的运作情况,并随时向它下达新的指令。

这台无人拖拉机名叫“鸿鹄T300”,由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牵头研制,属于第三代智能农机设备。9月,它刚刚完成样机联调,正式下线。

自2021年7月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起,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所在的大河湾地区就成为会战示范区。与其他示范区不同,这是唯一一个由高技术口单位牵头的示范区。也正因如此,短短一年时间,呼伦贝尔的农场里就展现出现代农业的高级感。

科技创新夯基石 砥砺奋进迎盛会

砥砺奋进的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在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对29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目前,团队在月球水的太阳风来源等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十年来,我国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3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攻关、勇毅前行,努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十年来,中科院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十年来,科院科研人员坚守使命定位,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过去十年,科院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不仅是优化科研布局,强化科研布局的战略性、引领性、协同性,统筹区域、领域和创新平台的布局,还推进科研管理改革。科院出台了“基础研究十条”,对选题机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为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顺利实施,制定了“攻关八条”,引导、保障骨干科研人员潜心攻关。

值得关注的是,科院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强化学术性、荣誉性定位,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推动院士群体做好“四个表率”。为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实施了特聘研究岗位制度,给予这些科学家相对稳定的支持。不仅如此,科院设立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支持计划,鼓励拔尖青年人才敢于挑战科学难题,开展“从0到1”的原创研究。

屠呦呦:她以身试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喜迎二十大丨西藏:奏响雪域高原金色丰收曲
喜迎二十大丨甘肃:“赶考”路上创新正澎湃
我国成功发射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
科研人:我和我的偶像
科技“双碳”服务经济主战场系列成果发布
中科院四代科研人接力为黑土粮仓扎起绿色栅栏
全球最大液流“电力银行”10月上线
中科院发布“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
全球首套万吨级绿氢流化床高效炼铁示范项目开工
透视地下80米,他们解开雷达数据“密码”
用好“黑科技” 养好“黑土地”
为解此地发展之困,科学家带着“法宝”来了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成效几何?
用黑科技用好养好黑土地
科技创新夯基石 砥砺奋进迎盛会
张佳宝:保护黑土地也要保护周边环境
中国东北超亿亩盐碱地渐成“新粮仓”
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
北京:科技创新热潮涌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