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地球科学管理综合
科研圈众议:对《素养》的争议

刘立:“公民科学素质”究竟是什么?
《科学素质纲要》对科学素质的定义,是我们迄今见到的官方权威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定义就是顶峰,不可超越;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照着讲”,不能“接着讲”。[8]我们认为,科学素质的内涵中,应该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内容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科学素质的内涵要与时俱进。最近党和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们认为,也应纳入科学素质题中之义。
因此,我们提出:公民科学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全文


施郁:《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出现一系列失误的一个可能原因
本人推测,之所以发生一系列失误进入《基准》这样的系统性问题,可能是因为有关部门有一个误会,以为“自然辩证法”等相关专业就是指导科学普及的对口专业。这个误会情有可原。在图书分类中,有一个“自然科学总论”。“自然辩证法”(或者“科学哲学”、“科学学”等等)方面的著作也经常被归入其中。特别严重的是,存在一个长期的误会,即“哲学指导科学”。【全文

李兆栋:科学素质不需要硬性指导
本来,科技部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来作为一个提高全社会科学素质的指导性材料,是一件值得点赞的事情(虽然内容质量还可以讨论修改),传播的也是科学正能量,但倘若最终把它变成了一个“硬性指导”,强制个人去学习去测评,恐怕到头来只会事与愿违,甚至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境地。
我们总是想着要科学发展,要科技创新,要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质;谈科学理论的时候博古通今高屋建瓴纵横开合,但在制定和推行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时候,却往往总是因循守旧,生搬硬套,不能站在政策推广对象的立场上想一想,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全文

孙小淳:论“阴阳五行”写入《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看了各家评论,感觉似乎大多数都认为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写入《基准》是不合适的,甚至斥之为宣传迷信和伪科学。对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把中国古代传统对科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这几个重要表述写入《基准》,不仅是合适的,没有违反科学精神,而且恰恰体现了对科学的更深刻的认识,是科普思想和方法上值得鼓励的进步。科学,有必要加上历史和文化的维度,脱离了历史和文化的科学,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科学。【全文

施郁:基本粒子与物质结构(大众简明读本)
【本文包含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某条目的更正】
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电子组成原子,原子组成分子以及凝聚物质,从而构成我们周围的宏观物体。这只是粗略的说法,比如在金属中,原子核和内层电子构成的正离子形成骨架,另有电子在这个骨架间运动,而不是专属某个正离子。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宏观物质都由原子组成。比如,带正负电荷的粒子还可以形成没有固定形态的等离子体,宇宙中还有由中子及其它粒子直接组成的中子星,等等。【全文

刘立: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相关问题的发言(修订版)
关于科学素质基准,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修订了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出了2015年版。我觉得很不错。它不是考具体知识点。如果我们公众健康素养考的是具体知识点,那随便说一条,我们很可能都答不出来,比如生殖器的结构。但是计生委的那个健康素养基准,很多公民都可以答得上来,最近的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9.48%,远高于20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6.20%)。我的意思是:《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可以充分参考计生委的《公民健康素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