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董光辉团队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于云江团队等,研究揭示了大气污染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患病风险的粒径效应,有望为大气颗粒物控制管理政策和儿童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精神卫生》。
该研究基于一项环境因素暴露—儿童健康效应风险评估的全国大规模儿童调查研究,揭示了大气粒径颗粒物PM1(粒径<1μm)与PM2.5(粒径<2.5μm)与儿童ADHD的患病风险存在不同强度的关联,且关联强度存在地区差异。
儿童ADHD和大气颗粒物污染是两大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两者的关联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阐明大气亚纳米颗粒物PM1的健康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目前已成为全球一项重要议题。
该研究是一项环境因素暴露-儿童健康风险评估的全国大规模儿童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大气PM1和PM2.5长期暴露水平与儿童ADHD的患病风险呈显著的正向相关,这种关联存在地区差异和粒径效应。珠三角地区的相关性最高,而且亚纳米颗粒物PM1的效应比细颗粒物PM2.5更强。
该研究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其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提示降低大气颗粒物水平可能对儿童神经发育带来益处,而且在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大气颗粒物的来源、附载成分、粒径比例等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这些研究发现,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大气PM1与PM2.5的风险管控和以及大气亚纳米颗粒物PM1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0-023-00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