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禾等 来源:《美国化学会志》 发布时间:2023/12/7 10:35:38
选择字号:
振动诱导发光分子应用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团队在振动诱导发光(VIE)分子应用研究领域获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VIE分子对粘度的宽范围响应,首次用实验探究了胶束内部微粘度的分布规律,相关研究已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

聚集体的微观性质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比如胶束内部的微粘度仍存在着诸多争议。基于不同的测试方法,部分观点认为球形胶束内部是液态,而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是固态。理论计算已经证明球形胶束内部的碳原子密度从核中心到壳层逐级降低,因此可以预期球形胶束内部的微粘度也是从核中心的高粘度逐步降低到壳层附近的低粘度,然而目前还没有实验对这种梯度变化进行定量验证。因此,基于新的检测机制,开发合适的工具用以探究胶束内部与深度相关的粘度成为十分迫切的需求。

利用构象依赖型发光分子构筑荧光传感器量化胶束内粘度分布。华东理工供图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田禾团队发现VIE分子的双发射比率荧光变化具有非常宽的粘度响应范围,这为研究胶束内部宽范围粘度分布提供了有效的分子工具。利用这一特性,基于VIE母核分子DPAC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振动诱导发光性质的表面活性剂衍生物。通过巧妙的分子设计,在DPAC分子核上引入不同长度的烷基链及端点的正离子将探针分子固定在胶束内部的不同位置。由于胶束内部不同区域的环境粘度不同,导致探针分子振动诱导发光过程受到影响,体现在双发射比例的变化上,从而实现对胶束内部不同区域微粘度变化的监测。

研究结果表明,当探针分子靠近胶束核心时双发射以蓝光主导,而靠近表面时则以红光发射主导,证明了胶束内部从内到外由致密变稀疏的结构特性。另外,通过外标的方法,利用矿物油作为参比体系对该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这是首次实现了荧光传感法定量分析胶束内部的微粘度,对胶束内部微环境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双虎)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jacs.3c11482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闪电产生的能量波可传至遥远太空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