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DPI 人物专访 | 对话Toxins中国新任编委武爱波研究员 |
|
期刊链接:https://www.mdpi.com/journal/toxins
微信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zEzNjgxMQ==&mid=2649963450&idx=
1&sn=436f34695bf0d38599ed3f0f2a3f8f0c&chksm=f1de817ec6a90868bab0cac6585b6920
19d228b6e6c6a927e82bc3899e02f6be8730766ba22c&token=1684851637&lang=zh_CN#rd
编者按
十一月的上海,街道还是充斥着满眼的绿意,温和的阳光更是让人感到心情舒畅。走进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更是被这闹中取静的一小片科研天地感染,心也跟着平静下来。
武爱波研究员见到我们的瞬间就绽开了爽朗和蔼的笑容,赶忙放下手里的工作,一边关心我们从北京来会不会感觉不适应,一边亲自泡茶,随和的态度让人一下就感觉亲近起来。热情地接待使小半天的采访进行得十分顺畅。小编特从两个多小时的对话里摘取了领域内科研工作者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整理,欢迎查看下方的采访文字稿。
武爱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食品安全与真菌毒素课题组组长
研究方向:真菌毒素危害与控制
Q1.您在近年学术成果颇多,对于真菌毒素当前的研究热点,您有什么见解吗?
武爱波:现在Toxins 保持在一区,影响力还是不错的。今年粮食安全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我们组目前主要研究镰刀菌、链格孢菌等毒素,因为这些毒素在小麦和其他粮食以及果蔬中广泛存在,希望能做一些工作控制住它们。我们也在致力于研究隐蔽型毒素,但目前主要是想把该研究重点转移到前端抗毒素小麦育种上来。因为隐蔽型毒素在体内生物合成越多,植物抗病性就会越强。毒素方面的研究还是越往前端转移越好,后期的话不仅处理更麻烦,实际效果也不如前端。最终都是研究出来的成果还是要应用到实际中。
从大环境来看,国内真菌毒素的研究相比食品安全其他领域还是比较薄弱的,一部分人在做分析化学口、一部分在做植物病理口、真正从事毒理的工作是最少的。检测只是日常的工具,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研究者把工作重点放在毒理评价和控制上,做出更多技术进展和突破。最好是能在不同的生物源,比如先期在田间或者后期在饲料上进行一些实验,然后再安全应用到食品原料甚至食品加工上。就比如我们目前在与新疆合作研究新疆红枣上的黑斑病,希望能通过研究真正帮助减少黑斑病的发生,进行有效地防治,最终也会控制住链格孢毒素的污染。
Q2.据我们了解您和Toxins的很多编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互动,您能分享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合作经历吗?
武爱波:和Sarah (Prof. Dr. Sarah De De Saeger, 比利时根特大学药学院,Mycotoxins Section Editor-in-Chief) 的合作很多。自2008年起不仅在学术上有交流,也建立了很好的友情。我2015年到中科院上海营养所时,还专门和Sarah以及上海交大的张大兵教授一起成立了真菌毒素研究联合实验室。对这个长期国际合作交流,我也觉得很开心。话说回来,中国真菌毒素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强,希望争取更多国家的关注,更进一步的对世界真菌毒素的研究做出贡献。
目前有初步计划在明年上半年组织一场真菌毒素和食品安全相关的青年研究者线下研讨会,让更多的青年研究者能够面对面的交流,希望能发现和集聚一些新想法、新声音。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进步,也许很多自己在钻牛角尖的问题,在交流后就能迎刃而解了。当然这还只是有个初步的计划,也希望争取到国内顶级专家,比如李培武院士的支持,如果确定后,会和Toxins 期刊沟通一起推进。
武爱波研究员实验室实景
Q3.您刚刚也提到近年来中国学者在关于真菌毒素的研究逐年增多,从Toxins的投稿来看,中国学者对于真菌毒素的研究在近三年相对于其他国家是绝对的领先的地位,您对国内的真菌毒素研究有什么看法?
武爱波:自2007年、2008年开始的国内就开始重视起畜牧方向的真菌毒素研究,但目前更多重点放在了农产品、食品安全和控制上,对毒理评价其实比较少。其他国家的话,美国这方面的研究相比较少,欧洲相关的研究文章更多一些,中国目前也是研究真菌毒素的主力。目前应用的重点区域是在非洲。南美如巴西、阿根廷等这些地方也有些研究。之后也有计划与国外的研究者一起在非洲开展真菌毒素污染防控等方面的应用合作研究工作。
Q4.依您看来检测真菌毒素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什么,未来的趋势在哪里?
武爱波:真菌毒素这个领域的方向会越来越广,逐渐延展到植物、饲料、食品安全,进而延伸到人类健康的研究上,如细胞损伤、凋亡、新marker等,以及对人类生长发育和癌症的影响等。以前研究者是一辈子可能只跟一种毒素打交道,现在是会深入的研究不同方面,涉及面更广。我个人是希望能把技术回馈、聚焦在食品安全和粮食饲料安全上,真正安全控制好真菌毒素污染,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参与真菌毒素的研究。
我们目前在尝试开始做些真菌毒素与癌症相关联的工作,主动将真菌毒素的研究逐渐往人体健康靠拢,进行一些人源性细胞的实验和技术发展。当然去做与人体相关的研究面临的伦理道德要求比在植物上更严格,但还是希望这些技术最终能够受益于人体健康。当然,我们会与别的研究者合作,比如Sarah,她正好是在药学院开展相关的项目,所以在合作上也是互相更新和促进。
Q5.您对于年轻科研人治学态度有什么看法,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吗?
武爱波:年轻的研究人员最重要是踏实认真,仔细的对待自己手里的每一份工作,同时珍惜手里的每一个数据。一定要做好数据留存工作,定期去备份、更新数据,防止丢失。另外,特别要注重学术道德和底线,不能因为短期的一些利益而去做一些有悖于学术共同体所不容的事情。
武爱波研究员实验室实景
Q6.您对学术性开放获取出版怎么看待?请谈谈您未来与Toxins 合作的计划?
武爱波:对学生来讲,其实没什么影响,而且Toxins 的发表速度快,同行评审严格,在毒素研究领域存在较大的优势。对资深一些的学者来讲,发文章主要还是看期刊的影响和在领域内的贡献。我也会继续与Toxins 合作,成为了编委之后,也希望能在各种方面,包括建立特刊等进行进一步合作,去提供更多机会给真菌毒素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去发表文章。
武爱波研究员:
“希望能有更多人研究真菌毒素,一点点的来,最终回馈到与人相关的东西上,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武爱波老师对真菌毒素的深入研究和展望令我们十分钦佩,相信在他的帮助下,Toxins 期刊在国内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也希望能有更多或年轻或资深的真菌毒素领域的研究者能更多地关注Toxins,我们也会尽全力提供一个交流与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让大家的声音更快、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Toxins 期刊工作人员与武爱波研究员合影
Toxins(ISSN 2072-6651, IF 3.531) 是一个国际开放获取期刊。期刊主题涵盖各种来自动物、植物或者微生物的生物毒素。Toxins采取双盲同行评审,一审周期约为14.2天,文章从接收到发表仅需2.6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