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论文作者:赵团结等 期刊:《作物学报》 发布时间:2008-4-9 23:36:35
揭示中国大豆育成种基因来源
《作物学报》2008年第二期发表的论文《1923~2005年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遗传贡献》报道了大豆育成品种溯源研究的新进展:通过系谱追踪,发现我国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共有670个祖先亲本,其中细胞质只来源于其中344个祖先亲本,分别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及美日等9国,这些亲本组成了我国大豆育种的原始基因库。这项成果可为亲本选配提供指导,对加强我国主要大豆产区间基因交流、拓宽品种遗传基础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有关专家介绍,已审定并在生产上推广的大豆品种是经过人工定向选择和系统鉴定的优良基因型,掌握了这批大豆育成品种的种质基础,便掌握了大豆资源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种质,可揭示中国大豆品种演变特点,总结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经验,并指导进一步育种实践。
我国大豆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初期,1923年在吉林省和江苏省分别育成首批大豆新品种,到2005年共育成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教授盖钧镒领导的课题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搜集整理我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资料,并应用群体和数量遗传学方法,从祖先亲本入手,系统分析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的遗传特点、不同生态区间品种亲缘关系及核心种质,前期部分工作2001年已获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课题通过地理来源分析表明,我国北方、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中南、西南和华南六大生态区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细胞核、质遗传贡献均以本地种质为主。从时间序列看,近十年来国外种质渗入增加,国外种质的核质遗传贡献比例上升,本区种质的核质遗传贡献比例下降。种质基础分析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变宽,但遗传基础仍局限在本生态区,需进一步加强各生态区间种质交流与利用,特别要重视骨干亲本的有效利用。
大豆起源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近年来大豆已成为我国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农产品,2007年进口量已达3000万吨以上,国内总产量只有1400万吨。
有关专家表示,大豆供需关系的长期紧张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应对措施是增加大豆生产,而培育高产高效大豆新品种是有效途径之一。高产突破取决于优异亲本资源的发掘与育种利用,我国拥有最丰富的大豆基因资源,已收集3万多份栽培大豆和7000多份野生大豆,但被生产利用的还很少,亟待拓宽。(来源:科学时报 王学健)
(《作物学报》,DOI: 10.3724/SP.J.1006.2008.00175,熊冬金, 赵团结)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相关论文 一周论文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