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16 19:50:46
选择字号:
当古琴拨动“神经”,这里有一场音乐“疗愈”

 

古乐器学者彭丽颖头戴一顶脑成像“帽子”,同时演奏着自己通过研读《乐书》等古籍,成功复原的唐代轧筝、宋代筑等失传乐器,背后大屏幕上同步显示出,她大脑中被古代音律激活的与情感记忆相关脑区。

这是2月15日,彭丽颖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一场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脑科学解读”为主题的活动中,分享自己在音乐考古与神经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中的“新体验”。该活动是“当科学与艺术相遇——前沿·融合·创新跨界沙龙”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科学家和艺术家通过学术分享与艺术实践,共同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在脑科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王小勤教授分享了“智能的本质与音乐脑科学”的话题,他提出:“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大脑复杂认知活动的产物。通过研究音乐对大脑的激活机制,我们或许能触及人类智能的深层奥秘。”他进一步阐释了团队的研究目标——从神经科学角度解析音乐对人类情感、记忆乃至社会行为的影响,为音乐疗愈、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研究员黄娟分享了团队在音乐脑科学研究中的三大突破:研究场景的创新、研究对象的革新与应用领域的拓展。传统神经科学研究多在实验室受控环境下进行,而清华大学团队首次将实验场景延伸至真实的音乐演出现场,利用便携式近红外脑成像设备、多人同步脑电图及多参数生理记录系统,实时捕捉音乐家与听众的神经活动。“这种自然情境下的数据采集,能更真实地反映音乐交互的复杂性。”黄娟解释道。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团队将长期被忽视的中国传统音乐纳入核心研究范畴,例如古琴、阮咸等乐器的独特音律与演奏技法。黄娟表示:“中国传统音乐蕴含丰富的文化基因,其音程、节奏与现代音乐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探索大脑感知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素材。”此外,团队还提出“个性化音乐医疗”概念,计划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从儿童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关怀。

阮咸演奏家冯满天耗时32年复原唐代阮咸,重现了千年前的音色,他与清华大学团队合作,在演出中同步采集演奏者与听众的脑神经数据。“当9台近红外设备同时记录大脑活动时,我感受到科技让音乐有了另一种‘可视化’的表达。”冯满天感慨道。这一实验不仅揭示了音乐表演中创作者与受众的神经互动模式,也为传统音乐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系列活动的延续,本次推出的“前沿·融合·创新沙龙”,是国家大剧院、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记协、北京大学出版社继“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系列活动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科学与艺术跨界系列活动。该系列沙龙将联合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艺术家,围绕前沿科技与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展开。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中老年脉冲星的“尾巴”不一般
王齐华:怀国之大者,守润滑初心 天文学家发现距离地球最近的爱因斯坦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