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11 10:41:29
选择字号:
第五届全国野生稻大会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5月9日,第五届全国野生稻大会在广州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和万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和刘耀光参加开幕式。其中,万建民、谢华安和刘耀光分别就水稻杂种不育、种业创新与粮食安全、野败型恢复基因等作主题报告。

  ?

大会现场。邹文平供图

本次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旨在通过汇集全国的专家力量,共同研讨和探索野生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策略,为我国的野生稻资源的更好保存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我国在全球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开幕式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亚玲简要介绍了该院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种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交流,共享成果、共话发展、共谋良策,共同开展稻种资源深度鉴评利用和生物育种等研究工作,科技支撑粮食安全。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何国威表示,野生稻科技工作者要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持续做好野生稻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为种业振兴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据介绍,野生稻是水稻育种和遗传改良的重要战略资源,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是种业创新的源头。广东是国内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最早的省份之一,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坚定不移支持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研究。

现场,刘旭希望野生稻科技工作者继续秉承前辈的科研精神,踔厉奋发,力求在安全保护我国珍贵野生稻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野生稻的基因优势,使野生稻在水稻产业、水稻育种等发展中再创辉煌。

万建民则表示,年轻科学家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深入研究野生稻工作,进一步拓展野生稻的研究领域、广度与深度,为水稻的遗传育种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就下一步野生稻种质资源工作提出建议:要开展高数量收集、高质量保护、高精准鉴定、高水平研究、高效率创新和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评和创新利用工作,现已收集保存国内外栽培稻资源19738份、野生稻资源5210份;同时育成在生产上累计种植超1000万亩的品种40余个,创造出“中国籼稻、广东种芯”的粤稻现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