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鼻炎、哮喘因共病特性而被并称为“过敏三姐妹”。而三种疾病同时在一位患者身上出现的过程被形象地称为“过敏进行曲”:一般特应性皮炎最先出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随后发生。《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指出,特应性皮炎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这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治疗负担。然而,这一群体的治疗现状并不乐观:2020年发布的《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超过75%的医生对现有的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案不满意;多数患者因瘙痒而睡眠困难,减少瘙痒症状是75.8%中重度患者的迫切需求。
对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纪超近日在接受《医学科学报》采访时说道:“特应性皮炎是以Th2型炎症为主、多种炎症靶点介入的炎症性疾病,JAK家族的相应通路与疾病的发病机制息息相关。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上市,患者的治疗现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中JAK家族抑制剂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的精准治疗。”
临床亟待更有效疗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应性皮炎不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或过敏性疾病,还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或者称之为免疫性皮肤病。”纪超介绍,除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特应性皮炎还会和上呼吸道的慢性鼻窦炎、慢性鼻息肉,消化道的嗜酸性食管炎、食物过敏等疾病共发,这又为临床治疗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纪超表示,0~1岁为婴儿期,此时患者面部、躯干会出现湿疹;2~12岁为儿童期,此时患者颈部、腘窝、肘窝、外踝关节前出现典型的屈侧皮疹;12岁以后,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期的患者病史大多超过10年,因此已发展为慢性皮炎,除了屈侧,全身都可见到皮疹症状。“另外,皮肤干燥、显著的瘙痒也是特应性皮炎的基本特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局部使用的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口服的免疫抑制剂作为传统性药物,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均未能较好地满足目前临床工作中的治疗需求。
纪超解释道,“外用的糖皮质激素易造成症状的复发,口服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多;抗组胺药无法改善特应性皮炎的皮损,即使作为瘙痒的辅助治疗作用也有限,因为抗组胺药主要针对组胺敏感的C纤维发挥作用,而特应性皮炎的瘙痒则是由非组胺敏感的C纤维介导;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由于是对整个免疫系统的抑制,因此不仅精准性不够,疗效不理想,还可能引发肾脏毒性、继发性高血压等副反应。”
“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目前的治疗现状,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以及临床医生来说都至关重要。”纪超说。
高选择性TKY2抑制剂显示出优效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都向着更精准、更有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包括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在内的靶向治疗已成为特应性皮炎的一线治疗。而在小分子靶向药物中,JAK家族被作为重要的靶点进行研发。”纪超说。
近日,新型TYK2抑制剂ICP-332治疗皮炎的最新数据在2024年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以重磅口头报告发布。据悉,这是一项为期四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75名患者随机分成每一天一次的ICP-332 80毫克组、ICP-332 120毫克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两个治疗组EASI75(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较基线改善≥75%)应答率均为64.0%,优于多种作用机制(MoA),尤其是大分子创新药单药治疗12周或16周的疗效。同时用药第二天,两个治疗组瘙痒NRS评分较基线变化均展现了统计学意义的改善,且持续改善至治疗结束。
“其实ICP-332就属于JAK家族。JAK家族包括JAK1、JAK2、JAK3和TYK2四个成员,ICP-332以高选择性的TYK2作为靶点,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有效改善了皮损和瘙痒,显示出良好的安全耐受性。”纪超进一步指出,过往治疗中,特应性皮炎的瘙痒症状是一大“痛点”,但它其实是通过激活JAK通路传导,而ICP-332作为JAK家族抑制剂,刚好为解决这一“痛点”找到了突破口。
目前全球尚无TYK2抑制剂获批治疗特应性皮炎。而ICP-332作为高选择性TYK2抑制剂,可多靶点、广谱阻断特应性皮炎多个重要致病炎症因子,更全面地抑制炎症通路,从而满足疾病异质性带来的治疗需求。
“作为新兴的靶向药和国产原研药,ICP-332的治疗前景非常广阔,期待ICP-332尽快开展针对特应性皮炎的III期研究,同时扩展包括皮肤病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证。”纪超表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