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在重庆市荣昌区落幕的抗微生物药物减量化路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作了题为《微生物助力农业绿色发展》的大会报告。
?
会议现场。主办方 供图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起了为期十年的“减少农场抗微生物药物需求,推动农业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全球倡议,本次会议聚焦“替抗”“减抗”展开深入探讨。
印遇龙分享了亚热带生态所和相关企业共建的种养循环功能农业研发中心研发成果和推广应用情况。他表示,团队一方面探索新型养殖模式,推广移动吊脚式绿色智能养殖设备,该设备可全自动化操作整个养殖流程,在田间地头分散布局集成养殖设备,以养殖本土“华系猪”或根据设备情况养殖其他的畜禽品种。
?
印遇龙作报告。主办方 供图
通过利用本地农业种植副产物、废弃物(菜、果、草等),印遇龙院士团队采用微生物技术推出地源性生物发酵液态饲料喂养模式,既节约粮食又提升畜禽肉质;推广种养循环模式,规模控制标准为“一亩地一头牲畜”,有效解决生产矛盾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
据介绍,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本土品种牲畜适应性,推动保护本土畜禽品种,减少疫病和使用抗生素药物;养殖设备不占耕地指标;可增加地方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印遇龙院士团队将绿色智能养殖设备在养殖过程中收集的畜禽粪便,利用新技术添加生物酶和复合微生物菌全量处理,形成高效的水溶性腐质酸微生物肥还田,是“减抗”重要措施,彻底解决了畜禽粪污水质污染环境的问题。添加生物酶和复合微生物菌,施用后能有效改良土壤提升地力。
印遇龙表示,团队将深入揭示自然系统中微生物组和植物互作的分子机理,对微生物抗逆适生潜力和功能机制进行系统性挖掘和验证,构建高效且稳定的微生物菌剂,研发出对应的成熟菌剂包被技术;以功能性种养一体化模式助推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行动计划。
?
会议现场。主办方 供图
会议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荣昌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承办,来自美国、英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与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