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随着一句响亮的发声,坐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以下简称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远程程控室椅子上形同雕塑的刘先生(化名)突然兴奋地站了起来,他激动地说身体像解封了一样,并不停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这是发生在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对帕金森病人开机时出现的一幕。
原来,刘先生患帕金森病5年,初期症状是写字时手指不灵活,他当时并没有在意,逐渐发展到扣纽扣不灵活,就医时诊断为帕金森病。初期口服帕金森药物效果非常好,服药后和正常人一样,没有任何不适,但随着病情进展,刘先生出现药物“开关”现象,就是有药效时活动比较正常,行动不受限制,没有药效时,身体突然动不了,整个身体非常僵硬。
“就像被孙悟空使了‘定身术’,动弹不得。”刘先生讲述这种“开关”现象让其非常痛苦。后来,刘先生几经辗转,来到南方医院寻求治疗,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龙浩对刘先生进行了机器人辅助下帕金森病的微创手术,手术后一个月开机时刘先生终于体会到了没有口服药物时也能行走的自由和快乐。
帕金森病也容易被误诊
帕金森病也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逐步呈现年轻化趋势。
龙浩介绍,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是“抖、僵、慢”。“抖”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手抖,例如在安静、放松状态下四肢不受控制的抖动,较容易被发现;“僵”主要为四肢关节的僵硬,动作不流畅,比如写字越来越小,扣纽扣,系鞋带等日常动作难以流畅完成;“慢”表现为四肢运动迟缓,最常见的是行走缓慢。
?
龙浩在机器人辅助下进行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李晓姗供图
“但也有部分患者起病症状不典型。”龙浩表示,除了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睡眠障碍外,可出现肢体的疼、麻和局部痉挛等不适感。“起病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早期的症状例如颤抖、行走不稳、动作迟缓,早期的症状往往比较轻,很多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导致没有及时就诊,或被误诊其他疾病等,从而延误治疗。”
对此,龙浩提醒,帕金森病早期发现并且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可明显减轻症状、预防并减少远期运动并发症。
“一经确诊,患者要终生服药,药物可以控制帕金森症状,减轻疾病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龙浩介绍,帕金森病是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的慢性疾病,虽然无法治愈,但只要正规治疗,可以与疾病长期共存,一般不影响寿命。
他指出,根据国际诊疗指南,目前标准的帕金森病治疗,早期主要以药物治疗。抗帕金森药物种类比较多,服药方案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个体化制定,通常从小剂量单种药物服用开始,短期内药物效果特别明显,并随着病情的进展,运动症状加重,需要单种药物加量或者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手术时间有最佳窗口期
随着疾病进展,出现运动症状明显加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伴随运动并发症,如“开关”现象和异动症,此时可进行手术治疗,即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症状及延缓疾病进展。
对此,龙浩建议帕金森患者遵循医生的建议规律服药治疗,不要擅自停药;定期复诊,由医生评估病情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调药。即使是中晚期行帕金森病手术治疗后的患者也需要长期服药。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何时进行手术治疗?龙浩表示,帕金森患者手术有最佳的时间窗口期,不建议帕金森患者病情太严重或者帕金森药物无效再来做手术,这时候手术效果会大打折扣。
“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在药物疗效明显下降或出现运动波动或异动症,临床上可以观察到患者不自主运动,类似舞蹈样动作无法自行控制,此时则适合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但还需要专业的团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龙浩说。
据他介绍,帕金森病手术是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也叫“脑起搏器”,就是将电极放到颅内管理人体肢体运动的特定核团,通过电刺激特定的核团来改善肢体的抖、僵、慢等运动症状,和口服的化学类帕金森药物不同,它也称之为“电子药”。
“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控制症状,延长控制症状的年限,尽量避免、推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只要电极被精准的放到特定核团,患者的症状就能得到明显改善。”因此,龙浩建议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以改善病情。
记者了解到,龙浩现为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功能神经外科亚专科主任,南方医院“癫痫”和“脑转移瘤”MDT负责人。他擅长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神经调控(DBS,VNS,SCS)、癫痫外科和伽玛刀放射外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