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发布时间:2024/3/18 11:45:27
选择字号:
国科大多项研究,有新突破!

 

合成多个新核素

主导完成相关精确测量

成功制备有关凝胶材料

透过铸币材料见证交往交流交融

......

近期,国科大师生

在核科学、物理学、材料学

考古学、环境学、地理学等方面

取得系列新科研进展

快与国晓薇开启本期科研报告之旅

在高效乙烯环氧化方面取得进展

主导完成粲重子Ωc0质量及其卡比玻压低两体衰变的精确测量

揭示大陆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对克拉通失稳的作用有限

合作研究西汉早期铸币材料供应见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有机肥对粟黍氮稳定同位素影响的实验考古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成功制备具有可变刚度门控功能的双连续异质凝胶材料

合成新核素锕-203

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揭示甲烷团簇同位素测试的绝对参考体系及在塔里木盆地深层天然气来源判识中的应用

揭示联合Ce-Nd稳定同位素可作为定量表征地表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新指标


在高效乙烯环氧化方面取得进展

国科大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郝郑平团队聚焦重要化工过程乙烯定向转化合成环氧乙烷反应,开发了一种基于铝修饰的调控Ag催化剂,通过简单策略实现了高效的乙烯环氧化制环氧乙烷,有望促进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工业应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Tailoring the Electronic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 in Supported Silver Catalysts through Al modification for Efficient Ethylene Epoxidation”为题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国科大毕业生杨洪玲为第一作者,郝郑平、副教授张中申和博士黎刚刚为通讯作者。

  ?

主导完成粲重子Ωc0质量及其卡比玻压低两体衰变的精确测量

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了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底物理(LHCb)实验上开展的粲重子Ωc0质量精确测量及其卡比玻压低两体强子衰变的首次测量工作。

相关研究成果由国科大粒子物理实验团队主导完成。博士后林创新、博士王子一(现为米兰大学博士后)和博士Miroslav Saur(现为北京大学博士后)在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傅金林,教授吕晓睿、郑阳恒联合指导下作出主导贡献。

  ?

揭示大陆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对克拉通失稳的作用有限

国科大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李忠海团队系统研究了克拉通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MLD)的形成,并评估了其在克拉通后续演化中的作用。基于相关系统研究,团队证明MLD对克拉通失稳的作用比较有限。即使存在着强度非常弱的MLD,克拉通破坏所需要的条件依然非常苛刻。这解释了为什么MLD在克拉通中广泛存在,但只有极少数的克拉通发生了破坏。

相关最新研究成果以“Roles of Continental Mid-Lithosphere Discontinuity in the Craton Instability Under Variable Tectonic Regimes”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国科大博士生付荟颖为第一作者,李忠海为通讯作者,国科大为第一单位。

  ?

合作研究西汉早期铸币材料供应见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国科大人文学院教授罗武干团队联合相关学者,以成都光华村墓地出土西汉半两钱币为例,结合以往发表数据,围绕西汉早期钱币的金属材料来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相关研究工作为汉代政治经济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注解,从钱币学科技考古研究视角见证了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相关研究成果以“Heterogeneous metal sources for mintage in the early Han empire, second century BCE: archaeometallurgical study of the Banliang coins from the Guanghuacun cemetery, Chengdu, Southwest China”为题发表于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该项研究由罗武干、国科大特别研究助理马丁,硕士生王睿哲、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老师王宁、李佩、杨弢,中国钱币博物馆老师杨君合作完成。

  ?

在有机肥对粟黍氮稳定同位素影响的实验考古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尚雪团队联合相关学者,基于粟黍的现代种植实验,探讨了粟黍氮稳定同位素对古代施肥与古饮食重建的指示意义。该研究初步描绘了施肥影响种子δ15N值与人类食谱的完整过程,包括从动物粪肥的腐熟发酵到人对粟黍种子的消费等各个环节;讨论了不同粪种及不同施肥量对粟黍δ15N的影响,不同粪种处理下种子δ15N的显著差异表明存在将粟黍种子在不同粪种处理下的施肥效应区分开的可能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Experimental archaeological study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construction of past manuring and dietary practices indicated by δ15N values of  Setaria italica and  Panicum miliaceum ”为题发表于Heritage Science。国科大硕士生欧阳辉勇和副教授尚雪为共同第一作者。尚雪,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胡耀武,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强为共同通讯作者。

  ?

成功制备具有可变刚度门控功能的双连续异质凝胶材料

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赵紫光团队成功制备出了一种兼具高力学性能与宽跨度可变刚度特性的双连续离电凝胶材料,利用双连续离电凝胶材料组装了触觉传感器阵列。该设计策略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智能门控离电材料的理解,为新一代离子传输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以“Bicontinuous vitrimer heterogels with wide-span switchable stiffness-gated iontronic coordination”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

合成新核素锕-203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单位利用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CAFE2)提供的钙-40束流,在充气反冲核谱仪(SHANS2)上通过熔合蒸发反应成功合成出新核素锕-203,并测量了其α粒子能量和半衰期。成了新核素锕-203。该新核素的发现验证了极低反应截面条件下目标核的合成和探测能力,为即将开始的新元素合成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α-decay properties of new neutron-deficient isotope 203Ac”为题发表于Physics Letters B。该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超重核与核结构室联合国科大、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者合作完成。

  ?

合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单位首次合成了缺中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揭示了中子数为82的壳效应在极端缺中子核素中增强的现象;首次明确给出了中子数为82的中子壳在缺中子核素一侧的演化情况,同时使我国的新核素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核区。

相关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of New Isotopes 160Os and W156: Revealing Enhanced Stability of the N = 82 Shell Closure on the Neutron-Deficient Side”为题、以亮点文章编辑推荐(Editors’Suggestion)的形式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并被Physics在线报道。该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超重核与核结构室联合国科大、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者合作完成。

  ?

揭示甲烷团簇同位素测试的绝对参考体系及在塔里木盆地深层天然气来源判识中的应用

国科大博士生刘清梅,国科大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蒋文敏和李芸等,历时2年(2021-2022)先后建立了样品前处理、分析测试、数据校正等标准化工作流程,最终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高精度的甲烷团簇同位素分析测试平台;基于Nu Panorama高分辨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HR IRMS),建立了甲烷团簇同位素测试的绝对参考体系。

在此基础上,团队选取塔里木盆地克深、塔北、和田河和柯克亚四个典型气田共16个深层天然气样品开展了甲烷团簇同位素分析测试与应用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Application of an absolute reference frame for methane clumped-isotope analyses”和“Deciphering the origin and secondary alteration of deep natural gas in the Tarim basin through paired methane clumped isotopes”为题发表于Chemical Geology和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揭示联合Ce-Nd稳定同位素可作为定量表征地表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新指标

国科大博士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白江昊在国科大研究生导师、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韦刚健、正高级工程师马金龙、副研究员王志兵和高级工程师张乐等指导下与相关学者合作,依托其前期建立的高精度Ce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经历氧化风化作用并具有很好的稳定Nd同位素研究基础的海南新生代玄武岩风化剖面HK06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提出联合Ce-Nd稳定同位素(δ142Ce-δ146Nd)可以作为量化地表亚氧到强氧化状态的新工具。这一指标未来在准确解读地球氧化历史的研究中,可望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相关研究成果以“δ142Ce minus δ146Nd value as a redox indicator in Earth's surface environments”为题发表于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