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恒,赵冠鸿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29 15:31:22
选择字号:
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区域协同创新大有可为

 

科技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尺。对外,彰显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关乎未来的创新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对内,既是推动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也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抓手。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加剧,科技投入已逐渐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前沿、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言,如何通过持续增长的科技经费投入,释放区域创新潜能、推动全国一盘棋的创新格局,已经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议题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攀升,不仅实现了“量”的扩张,更实现了“质”的跃升,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从1.18万亿元增长至3.33万亿元,达到美国的87.9%(按平价购买力换算)。投入强度也从1.99%增长至2.65%,逐步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保持高位增长,量子科技、 、空间科学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彰显,2022年全球研发投入Top 50企业中,中国企业有4家上榜,华为更是以209.25亿欧元位列第5位。数字背后,体现的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日臻完善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然而,科技经费投入的意义远不止于规模的增长。如何将有限的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成果,并通过区域协同创新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是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我国在区域创新格局建设中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中央与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比例从20年前的6:4变为今天的4:6,中央财政资金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任务的引领作用,而地方财政则聚焦于区域特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需求,通过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国家加速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这种“顶天立地”的投入机制正在形成“1+1>2”的效能。

东部和中部等先发区域通过集聚科技资源、强化区域协同,形成了以中心辐射区域、区域带动全国的创新模式,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借鉴。

华东地区作为经济与科技齐头并进的典范,充分发挥了资金与资源的集聚效应,其研发经费占全国比重达43%,在全国经费超1000亿元的12个省(直辖市)中占据6席。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生态,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跃升至262.48分,“1+1>2”效应充分彰显。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愈发紧密,创新成果呈井喷之势,不仅为华东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更为全国科技创新体系树立典范。

类似地,华南地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成为我国科技资源整合与全球创新输出的重要引擎,广东研发经费独占鳌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二。华北地区依托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北京研发经费位列全国第三,投入强度更是拔得头筹,“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日臻成熟。华中地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湖北研发经费位居全国第七,凭借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逐步构建起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创新增长极。

对于西部和东北等后发区域而言,科技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如何因地制宜、破解科技资源分散、创新能力不强、支撑产业不够等难题,仍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以西南地区为例,在“双城经济圈”和成渝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带动下,该区域的年均研发经费增速达到14.2%,领跑全国,协同创新指数从2020年的100分提升至2022年的157分,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类似经验也出现在西北地区,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秦创原”为抓手,注重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等新路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相比之下,东北地区面临的挑战则更为重大。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东北不仅承担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还肩负着维护国家能源、粮食等“五大安全”的战略使命。辽宁研发经费占据东北地区60%以上的份额,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领头羊”。近年来,辽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从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等领域科学技术发展,从重点实验室群建设、科技型企业群体培育到“两城一园”建设,辽宁正在以“辽宁之为”担当“国之重任”、服务“国之大者”。东北地区的振兴之路虽任重道远,但已初显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强大带动作用。

2023年各地区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示意图。大连化物所供图

整体上看,科技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不仅是我国科技实力提升的体现,更是区域协同创新的基础保障。要真正实现区域协同效应的最大化,我们仍需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聚焦区域特色领域、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力。未来,各地区应进一步共同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恒、副研究员赵冠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科学网2024年度十佳博文由你决定
“中山大学极地”号执行渤海冰区综合调查 新研究揭示光学湍流特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