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协网 发布时间:2024/9/9 13:47:12
选择字号:
《光》:坚持长期主义 收获高影响力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

 

编者按: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和驱动器,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5年来,在“卓越计划”的支持下,我国高水平期刊数量持续增多,学术水平与发文规模同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集群化办刊改革取得实效,期刊发展生态明显改善,中国科技期刊界的信心得到了空前提升。

2024年,中国科协将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工程,为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脱颖而出提供坚实保障。

《光》:坚持长期主义 收获高影响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

今年6月,科睿唯安发布最新《期刊引证报告》。《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以下简称《光》)的影响因子小幅上涨,达到20.6,连续10年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榜前列,发文量也是前列期刊的排头兵。2021年创办的姐妹刊《光:快讯》(elight)首个影响因子达到27.2。

对于这样的成绩,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光》品牌总监白雨虹表示,这是编辑部十多年来坚持长期主义的结果,“我们做的不仅仅是一本期刊,而是一个品牌,相比于影响因子,我们更看重影响力”。

从创刊初期的一匹“黑马”,到如今稳步提升的“常青树”,《光》是如何做到的?它的影响力又从何而来?

一场作者和期刊的“双向奔赴”

一本初创期刊如何快速获得影响力?《光》的方式是主动出击。

“我觉得最关键的因素是期刊要有代表作。一本学术期刊要想在一个领域里立足,比如《科学》《自然》,都是有代表作的。”白雨虹说。

2012年创刊当年,《光》就约到了被誉为“蓝光LED之父”的中村修二关于高亮度白光LED的论文。2014年,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光LED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光》至今已发表过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12篇论文。

不仅发过诺贝尔奖得主的论文,《光》也拒过诺贝尔奖得主的论文。只要没有通过同行评议,哪怕是约来的特稿、哪怕是业内“大牛”,《光》也照拒不误,目标只有一个——保证稿源质量。

2014年,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崔铁军团队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路。没想到,这一创新工作因为打破了学界的固有概念,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时受阻。

关键时刻,刚刚获得影响因子的新刊《光》争取到了这篇论文,并通过快速通道将其发表。这篇发表时平平无奇的论文,10年来引用率却不断攀升,引发诸多文章跟进,成为国际光学领域的重大热点之一。也有人提出质疑:连通复杂的数字—物理世界,这项工作真有这么神奇?

面对争议,《光》连续刊发多篇该工作的后续报道,成为《光》创刊后首个引领性专题。崔铁军团队最终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光》也通过持续数年的跟踪报道,提高了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我觉得一本期刊从0到1,核心是能够发表重大原创文章、发表引领方向的工作成果,这样才能在一个领域里立足。”白雨虹说。

创刊十多年来,作者和期刊“双向奔赴”的故事还有很多。2013年,同济大学教授程鑫彬将自己最出色的文章投到尚无影响因子的《光》。他说:“是时候办一本能代表中国光学科研水平的期刊了,不要再让好工作都投到外国期刊。”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被《光》拒稿后表示:“经常被拒稿,但是很高兴。这说明他们的出版要求越来越高,已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顶刊。”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成果在《光》平台上被国际学术界知晓,《光》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也自觉肩负起为中国科技进步“做点实事”的责任。

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姜澜团队发表超快激光微纳制造机理和方法研究,突破了长期制约领域发展的瓶颈理论,推动了我国基础制造技术的发展;2022年,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张学军发表了我国自主研发4米量级大口径反射镜的最新进展,宣告在大口径非球面制造技术上,我国不再受制于人……

白雨虹表示,即使一些工程技术在短期内对期刊影响因子贡献有限,但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光》同样会重点推广,“超越论文、服务科研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难能可贵的“朋友圈”

自创办起,《光》就成为长春光机所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每年夏天,由《光》发起的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以下简称学术联赛)线下总决赛都会在长春举行。从全国十大赛区脱颖而出的20位选手依次作报告,在5分钟内介绍清楚自己的研究及其意义,并接受评委们10分钟的轰炸式提问。

这让选手感到很有挑战性,也有许多年轻人脱颖而出。一位评委赞叹道:“有一位同学在报告中敢将自己的工作对标诺奖的成果,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一样。”

仅用4年,学术联赛就已成光学领域博士生眼中极具含金量的赛事。“收获特别大,回去后我一定要推荐师弟师妹来参加。”一位选手如是说。

进入年度总决赛的所有选手,除了奖金、奖品外,还会收获一份特别的礼物——《光》及其子刊的免费发稿权一次,投稿可直接进入同行评议阶段。一位参赛选手表示:“《光》是很高水平的期刊,我以前没有投过,但有了这个‘奖品’,一定要投一次。”

学术联赛像一张大网,将光学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同《光》紧密相连。

实际上,从筹办初期,举办国际会议就是《光》扩大“朋友圈”的突破口之一。主办一年一度的光学大会,与国际科研机构联合主办青年科学家精品论坛,承办王大珩光学奖,面向全球选拔光学“未来之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光年”以及“国际光日”的合作方……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光学会议的地方,就可见《光》的身影。

2024年,《光》主办的标志性光学大会除了在长春外,还在新加坡、德国、意大利和英国举办。学术联赛目前正由选手、导师、评委和主办方联合策划,计划于2025年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学术交流对科研进步至关重要。正是因为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光》以国际视野汇聚资源,为光学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不少与《光》结缘的科学家都成为了期刊的编委或撰稿人。

不仅如此,《光》还成为长春光机所对外交流、国际合作的一张名片。在《光》的牵线之下,长春光机所引进了数十名国际人才,组建了两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发表了100多篇高影响力国际论文。2024年,长春光机所成立72年以来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自然》发表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该研究团队由青年人才李炜研究员领衔,他因在《光》发表一篇封面论文与长春光机所结缘,最终于2020年结束海归入职长春光机所。 “科技期刊完全可以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白雨虹说。

近些年,《光》在全球范围设立海外办公室,目前已设立25个分支办公室。《光》悉尼办公室负责人、学术联赛评委、悉尼科技大学教教金大勇表示:“像这样紧密联系的科学共同体在光学领域还是第一次看见,难能可贵。”

超越影响因子 超越自我

《光》是由长春光机所、中国光学学会共同主办,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也是我国首本进入世界期刊总榜百强的期刊,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领军期刊。

创刊伊始,《光》就瞄准国际一流,配备了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编委会。当时,白雨虹和编辑部成员到世界各地参会、拜访,邀请知名科学家担任《光》的编委,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编委团队。如今,《光》的85名编委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

《光》编辑部也是一支过硬的队伍。21名全职工作人员中有研究员4人、博士生导师1人、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3人,副高以上职称占80%,硕士、博士学历占87%,有海外留学或访问经历的占50%。白雨虹在编辑岗位上被聘为长春光机所首位女副总工程师、国家二级研究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编辑李耀彪、常唯、张莹获得中国科学院期刊人才计划支持;“90后”编辑郭宸孜晋级为Light中心副主任,还成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对于这支队伍和这本期刊,长春光机所舍得投入,在创刊初期就每年拿出100万元支持其发展。2024年正值“卓越计划”一期结束、二期未启动之年,为保证期刊平稳发展和光学大会国际影响力可持续输出,经费增加到200万元。同时,长春光机所畅通了编辑人才发展通道,期刊编辑的薪资、编制以及职称都与科研人员待遇相当。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2014年《光》第一个影响因子就达到8.476,此后一路攀升。而这10年正是中国科技期刊迅速发展的10年,每年都有很多期刊前来取经,大家把《光》作为标杆和超越的目标。

而对《光》来说,如果10年来还止步于满足高影响因子,就等于没有进步。他们决定超越自我。2019年,eLight问世,它的意思是Exceed Light,也就是超越Light。如今,eLight和其他5本子刊均入选“卓越计划”高起点新刊,加上4本传统中文期刊,《光》的品牌效益持续放大。

“有影响力的期刊不能只跟着热点走,而要引领科学发展。”《光》共主编肖云峰说,近些年,光学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迅猛,要主动作为,争做科学发展引领者。

白雨虹则认为,要想成为《自然》《科学》那样期刊界的“百年老店”,《光》必须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坚持长期主义,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发展壮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