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0/18 9:03:46
选择字号:
李德仁:书要读好,科学书更要读好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部分书影。

■本报记者 倪思洁

10年前,在科学出版社成立60周年之际,7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从科学出版社编辑朱海燕手里接过纸笔,仔仔细细地题了9个字的祝福语:“读书好,读科学书更好。”

如今,科学出版社迎来70华诞,李德仁已85岁高龄。在“读好书”与“做好书”、“读好的科学书”与“做好的科学书”方面,双方依然志同道合。

李德仁把读书排在科研人员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他常跟学生说:“读书、思维、创新、实践,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必然会取得成功。”读书永远排在第一位。

“人的寿命可能有100年,而书里却有5000年的文明。书要读好,科学书更要读好,这是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李德仁告诉《中国科学报》。

从“读书人”到“编书人”

李德仁是测绘遥感学家,也是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他的心目中,科学出版社代表着“国家科技学术出版领域的最高水平”。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李德仁就与科学出版社结缘。他从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获得学士学位后,被调往国家测绘局工作,那时,爱泡图书馆的他经常会读到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书籍。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科学出版社,我觉得这是一家能够把握中国科技发展前沿的出版社。”李德仁说。

20年后,李德仁从科学出版社的“读书人”,成为科学出版社的“写书人”。

1985年,李德仁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返回武汉测绘学院任教,次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当时,正值我国遥感学科兴起阶段,在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地图学研究先驱陈述彭牵头组织了全国200多位专家学者,编撰《遥感大辞典》一书。李德仁是参与编撰工作的作者之一。

再过20年,李德仁又从科学出版社的写书人,成为科学出版社的“编书人”。

2006年,我国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设立“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并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与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一起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之一。

当时,李德仁向科学出版社建议出版“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从科技传播的角度,系统归纳和总结其科研理论体系,以系统化的知识传播促进新发展、新发现。

经过多方论证,科学出版社明确了出版计划。在李德仁的帮助下,科学出版社争取到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的支持,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认可。这是科学出版社成立之后,地学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而国家出版基金是我国出版界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国家级文化基金。

编一套高水平好书

组织编写“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李德仁花了很多精力。

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他把当时该学科领域几乎所有“有本事的人”都邀请进来,组成了以徐冠华、童庆禧院士等为顾问专家,以郭华东、龚健雅、周成虎、周建华教授为副主编, 以梁顺林、廖小罕、周启鸣教授等为编委的编委会。

“我们确定的原则是,一定要保证丛书的科学性、原创性、前瞻性、实用性,让它能切实提高中国遥感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水平。”李德仁说。

编辑朱海燕回忆,在李德仁的支持下,丛书从选题到编辑都有严格的要求。

在审核选题方面,科学出版社组建了强大的编委会并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并且每本书选题都要有2位编委成员负责审稿,通过后报请主编通过,方可列入丛书。

在选题方向上,他们重点聚焦于原“863 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的项目、原“973 计划”相关项目以及国家其他重大相关项目等,明确了“载荷与平台”“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导航与定位”“深空探测规划”五大方向。

在编辑加工上,编辑们对稿件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实行“三审五校”流程,按照报奖书要求做每一本书。

“出版社要求得比较严,出版的质量也比较好。”李德仁说。

最终,项目超额完成计划,原计划出版16种书,实际出版了30种,全面反映了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丛书中《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一书获得2015年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该奖项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项目的获奖,反映了本项目受到出版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认可。”朱海燕说。

学术出版要坚持和加强批判性

什么样的学术出版是“好的学术出版”?对于这一问题,李德仁有过深入思考。如今,他最期望看到的是,学术出版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现在学术界的讨论、批判风气不如以往。”李德仁感慨,“以往我们会看到‘评某某文章’‘对于某某文章的商榷’‘对于某某文章的商榷的商榷’,这些讨论很有意思,也很有启发性,但现在学术界的这种文章很少。”李德仁认为,出版界、教育界、文化界要在坚持科学性、原创性的基础上,坚持和加强批判性。

与此同时,对于遥感领域的学术出版,李德仁也有一些期待。遥感观测领域的学术书籍有共同的特点——图片多。李德仁盼望着,有一天书籍里的图片都能转化为数字的三维动态的图。

“未来,学术出版界要考虑将图书的硬版本与软版本相结合。硬版本就是传统纸质书,软版本就是用数字、人工智能等手段做的数字书。”李德仁说。

他认为,在数字孪生时代,学术出版也要提高出书效率,“把出版周期尽量压得更短一些”。

在做好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同时,李德仁认为,遥感领域的书籍还需要进一步体现学科交叉的特征。“现在,学科交叉推动着学术进步,而遥感本身就是交叉学科,涉及光电子、智能软件、计算机、物理、测绘、地理等多个学科,需要进一步深入交叉融合。”李德仁说。

此外,他也认为,中国学者要用英文写书,科学出版社也应当加强英文书籍的出版工作,让中国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也让中国的科学出版社走向全球。

“好的学术出版,科学性、原创性、批判性、数字化缺一不可。”李德仁说。

《中国科学报》 (2024-10-18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