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科研“她力量”代代闪耀 |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
|
编者按:
2024年4月28日,由中国科协、全国妇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20名女科学家获得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5个团队获得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0人入选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20年来,伴随越来越多杰出女科学家的美丽绽放,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培养、发现、举荐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科研领域“她力量”奏响向阳生长的新时代乐章。
让科研“她力量”代代闪耀|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年积淀发展,20年高歌奋进。
从2004年成立伊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即秉持支持女性科研力量的初心,不断扩大资助和表彰规模,在培养、发现、举荐优秀女科技工作者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薪火相传,精神赓续。伴随一代代科研“她力量”闪亮登场,越来越多杰出女科学家美丽绽放,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最权威的女科学家奖项。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基础研究到工程一线,从院所高校到企业医院,处处闪烁着她们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展现着新时代新女性的亮丽风采和先锋力量……
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奖个人奖、团队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获奖人合影。主办方供图
科学需要女性
“世界需要科学 科学需要女性。”在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奖颁奖现场,这句口号贯穿始终。
女性占人类总人口的一半,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影响。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女性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却没得到平等的待遇。
202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预发布的《亚太地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女性》报告指出,在世界范围内,科学、工程、数学、技术领域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员是女性,这一比例在亚太地区甚至更低。同时,在科学、工程、信息应用技术工作岗位,仅有25%的女性参与。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差距限制了女性在科学领域为设计未来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进步所作的贡献。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集团共同创立“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支持推动科学进步的女性, 奖励和资助从事
领域和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的女性科学。
200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5届执行局会议确认这种合作形式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宗旨,并正式批准《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奖章程》。
为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和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励广大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贡献力量,鼓励引导更多的女性从事自然科学工作。2004年,中国科协、全国妇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作为“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延伸,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以来,既伴随女性智慧闪耀顶尖科学殿堂,也记录了时代舞台上绽放的巾帼风采。
“她力量”星光闪耀
20年来,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不断拓展。
伴随越来越多的杰出女科学家百花齐放,该奖项也不断扩大表彰规模,从最初每届5名个人奖增加至10人。2022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名额又从10人提升至20人。在培养、发现、举荐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科研领域向阳生长的“她力量”奏响新时代赞歌。
截至目前,已有204位女科技工作者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其中,有1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十人入选各类重大人才计划。
在2023年新当选院士的6位女性中,包括李惠、颜宁、段慧玲、陈春英在内的4人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再次彰显了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此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搭载国际平台,支持中国智慧登上全球舞台,并以科学为纽带,为国际交流架起桥梁。在历届获奖人中,迄今已有张弥曼、陈化兰、谢毅、任咏华、叶玉如、李方华、胡海岚、颜宁等8人摘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并在该奖支持下与全球顶尖学者开放交流。
团队奖凸显女性领导力
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多种力量推动下,科研领域“她”力量不断涌现。同时,女性科学家的领导力也越发凸显。在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下,学科领域的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创新的重点。
为顺应科学研究和科学工程“大兵团”作战的发展趋势,自第十七届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增设5个团队奖项。团队奖旨在表彰由青年女性担任负责人、且主要成员为女性的科研团队,既彰显复合型女性科研人才及其女性领导力,又激发和鼓励跨领域间的团队合作与共创。
在今年的获奖团队中,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发动机研究所齐晓雪团队突破了大涵道比发动机研制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的跨越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十七所成艳娟带领的飞行器控制团队从零开始,以多个“首次”填补了智能控制领域的技术空白,成为航天科研领域的耀眼明珠,充分体现了团队创新的魅力……
新面孔充满自信
“我们看到,今年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者中,有很多年轻的面孔,她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自信。”颁奖仪式上,主持人感叹道。
2014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首次开设并表彰“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致力于发现科研机构或高校中,处在博士或博士后研究阶段、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女科技工作者,悉心培养未来后备科研力量。
2022年,该计划的评选人数由5人增至10人,进一步支持科研储备人才的发展。
在今年的获奖者中,有面向经济主战场,在大数据、新能源等科研蓝海乘风破浪的青年精英;也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信息网络、智能控制等领域勇闯“无人区”的未来之星。
助力传承科研精神、接好科学“这一棒”,是该奖自成立以来不变的初心。据主办方提供的数据,今年的获奖人年轻化趋势进一步突出,她们绝大多是“90后”,其中不乏“95后”人才。
让更多女科学家“被看见”
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之初,全国科研领域中女性所占比例不足15%。
20年来,我国在青年人才队伍培养、女性科研力量成长方面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为女性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公平、包容、友好的环境和机会。如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启动“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激励女性投身于科技事业。
另一方面,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以两会代表委员身份,围绕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持续贡献提案,助推女科学家队伍扩容。
从今年开始,女性科研人员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条件获得进一步突破,充分考虑女性自身特殊性和社会身份的不同,将申报年龄限制由45周岁放宽至48周岁。
202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爱思唯尔共建的科研评价实验室发布的《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报告指出,中国女性科研人员的 “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女性论文合作者数量普遍多于男性,由女性主导的科研团队规模也大于男性。
在社会各方合力之下,目前我国女科技工作者占比约45.8%,她们在空前广阔的科研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不可或缺的“半边天”。
毫无疑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已成为发现、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团结引领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重要平台。
20年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携手历届获奖人及生态圈伙伴,致力通过多元形式,以科学精神和女性力量启发更多人,让科研领域的“她力量”如涟漪般不断绵延,代代闪耀。
正如本届颁奖仪式的致辞环节中,那句中英文结合的“双关”妙语所说:我们相信,世界将因为女性的参与变得更加多元和美好,这不仅仅是为了women(女性),更是为了wǒ men(我们),为了所有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