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滔,陈雨涵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1/29 20:40:43
选择字号:
理工科博士“卷”进金融圈: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

编者按

2024年应届生求职大幕正在徐徐拉开,而当下的大环境让每个人都对求职心生敬畏,哪怕是手握博士学位的精英人才。他们会如何作出选择?他们为何会有如此选择?

孙国铭的故事不同寻常,他的求职历程给出了理工科博士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他1996年出生在山西大同的一个普通家庭。2018年,他本科毕业于一所985高校并取得化工和计算机双学位,随后直博本校化学工程专业,研究方向是过程系统工程。这是化工和应用数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如何为各种化工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2023年夏天,他毕业前共投递10家单位,斩获4个offer,最终意外地进入了金融行业,目前在某证券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对于目前这份工作,孙国铭还是满意的。除了不便透露薪水之外,他满足于自己的价值能被看到,同时这份工作也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孙国铭对这个行业也有了深刻认识。这是一个非常“乙方”的行业,甲方有时候会把一些很琐碎的事情甩过来,你必须帮他完成。“不管你在哪儿,客户找你,你得及时回应;领导突然找你开会,你得赶快去。”

与求职简历上的照片相比,孙国铭的发量已经少了很多。事实上,他的工作强度超过了那些在互联网大厂打拼的人,每天大多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他说:“生命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命。”他在求职简历中如此描述自己,“精力充沛、接受加班、接受出差”。

图片

孙国铭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孙国铭给人一种浓郁的书生气,没那么焦虑,这跟人们对证券研究所中狼性文化盛行的印象并不搭。

回想那些日子,孙国铭觉得最有挑战的还是实习。

实习:人生转折点

谈起自己为什么没有在化工领域深耕下去,而是转战金融行业,孙国铭给出了3条理由。

其一是“穷则求变”。求职之际他手上只有1篇已发表的论文,直到毕业时才有了第二篇论文,是发表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志》(Aiche J)上。虽然这个期刊在行业中大家都认为是顶尖期刊,但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中却是3区期刊,即“中等偏下的期刊”,这意味着他很难找到一份可以稳定提供研究平台的学术工作。

为何不做博士后呢?孙国铭说:“以我这个性格做博后,大概就是再复制两年读博的过程,(学术成果)不会有很本质的变化。”

其二是金融行业研究的下限不错,包括收入、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研究平台、同事素质和工作成就感,都还算让人满意。虽然有高强度加班,但考虑到工作3年后加班强度会明显下降,这对孙国铭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其三是好友强推。2021年10月,一位在读金融硕士的本科好友建议“穷则求变”的孙国铭尝试商业研究。2021年正值化工股大牛市,金融行业也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尝试证券研究所的实习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选择。

自2021年11月起,孙国铭就开始了实习。这是一条极长的求职战线, 他一共经历了两段实习。

最初,他在某证券研究所化工组做“小黑工”,也就是实习但是不签实习合同、没有报酬。1个月后,他正式开始了第一次实习,4个月后,完成了第一篇深度报告。

本来研究所是早上8:30打卡,下午17:00打卡,但孙国铭为了快速成长,在实习中产出更多成果,选择了拼命加班,最长时一天甚至工作了16个小时。

在一些证券研究所的核心部门,每年五六月份开始的暑期实习是最重要的招聘窗口,通过所有暑期实习考核后即可获得offer。为了获得暑期实习的机会,会有同学选择提前好几个月在目标团队日常实习,期望暑期实习开始时“近水楼台先得月”。

然而2022年5月,日常实习了约半年的孙国铭并没有获得暑期实习的机会,而是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了。

他只能另寻机会。随后他在当年6月份找到了另一家证券研究所进行暑期实习,也就是目前的供职机构。暑期实习的整体考核时间约半年,主要考核形式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撰写投资研究报告并参与答辩。答辩有数轮,每一轮都是强者胜出,过程客观且残酷。回忆起从暑期实习报到就遇到的小伙伴,孙国铭估计,2022年暑期实习留用率应该不超过20%。

拿到这个offer后,他总结给学弟学妹的经验是,若想在证券研究所求职,最好在秋招前至少提前半年准备,至关重要的节点是拿到暑期实习的offer。要想拿到这个offer,在申请暑期实习时,手里有1篇深度报告会比较有底气。

图片

孙国铭的书桌

求职策略:5%精力分配法

在拿到证券研究所offer前,孙国铭没有闲着。他需要考虑,如果这次耗时巨大的实习最终失败了该怎么办?

他的求职策略足够理性。

首先是精力分配。考虑到证券研究所实习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都相当高,于是他只把5%的精力放在本专业领域的职位上,毕竟工科求职一般都不需要实习,只需接受数轮面试即可收获offer。

由于只有5%的精力投入,他排除了需要群面的职位,因为只有应聘人数足够多、竞争足够激烈的职位,才会有群面环节;与此相似,他几乎不考虑无专业限制的职位,后者胜率低,竞争激烈;同样为了节省精力,他避开了大部分有笔试环节的职位。

他有两份简历,一份瞄准本专业职位,于2022年7月制作;另一份瞄准证券研究所,在2021年11月申请实习前完成初稿,并在求职过程中不断完善。

2022年8月,孙国铭开始陆续投递简历到专业相关职位。他投的第一家企业是国内某化工央企,但他的求职意愿并不强烈,这是因为央企虽然稳定但收入低,在不掏空“6个钱包”的前提下,“大家的小孩儿可能都上初中了,我才刚刚攒够(买房)首付”。此外,在央企工作往往需要熬资历,而孙国铭更倾向于自己的价值能被尽快看到。

到当年10月份,投了不到10家公司,他已经收获了3个offer了。这些offer分别来自互联网、生物医药和化学品行业,职位包括研究员和管培生,年薪处于30万到50万元之间。这在同学整体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他还是在焦虑中等待证券研究所的实习考核结果。

直到2023年1月拿到证券研究所的offer,他才长松了一口气,漫长的秋招终于尘埃落定。

图片

孙国铭的大四第一学期课表

与“财富自由”擦肩而过

回顾自己的求学路和求职路,孙国铭感慨自己错过了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

在大四确认保送直博之后,他想要找一份实习工作,充实大四生活,并体验一下工作的感觉。

他最初的想法是找一份化工实习工作,但大多数化工实习由于安全要求,需岗前培训3个月,他并没有足够宽裕的时间。于是他将目标转向计算机,这时正好有一个通过公开课筛选实习生的计算机+金融交叉领域实习机会,他从1000多人中脱颖而出。

这是一家通过写程序来进行自动交易的量化金融公司,成立于2015年。孙国铭在实习期间成功写出属于自己的第一个统计套利策略,收益稳健。他对这个领域甚是感兴趣,“量化多有意思,能看到人的贪婪、恐惧和无知”。

实习即将结束之际,彼时的领导和同事劝他放弃博士生入学,投身到量化金融领域中来。孙国铭犹豫一番后拒绝了。“稳扎稳打,再读5年拿一个博士学位,之后的成长或许会比本科(直接工作)陡峭一些”,他承认,事后看,自己当年的这种认知“浅薄了”。

就这样,孙国铭跟一个迅速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擦肩而过。因为接下来的几年里,量化金融迅速发展,那家网络科技公司被收购,早期员工纷纷实现“财富自由”,而自己如今刚进入职场,“还是一个底层的打工人”。

谈起会不会因为离开化工行业而感到“幸运”或“后悔”,孙国铭表示他既不感到幸运,亦不觉得后悔。选择化工,意味着选择平静、安稳、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选择转行,意味着挑战、风雨、更陡峭的成长曲线和中年失业的风险。所有这些,其实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谈及自己的本科同学们,他估计约有20%左右的人留在化工行业,其他分散在各行各业。知道去向的18名本科同班同学中,化工设计院2人、化工企业2人、互联网4人、公务员4人、其他企业3人、读博未毕业3人。这些同学的收入中位数在25万到35万之间,虽不及近年来大热门行业,但已属于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

孙国铭对自己的选择很满意,尤其是工作中收获的强烈成就感。每完成一份研究报告,报告都会在资本市场公开发布,供基金、保险、资产管理等投资机构阅读、浏览。他所在行业中有数十家研究所,这意味着一篇研究报告会与相当多的竞争对手同台竞技,只有优秀的报告才能得到投资机构的认可。孙国铭最近产出的报告被投资机构评价“研究扎实”“令人耳目一新”,这给了他极大的成就感。

获得强烈成就感的同时,也意味着承受残酷的市场化竞争,因为商业研究要求研究员源源不断产出市场认可的报告,既要深度也要速度,于是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每年都能看到“沉舟侧畔千帆过”。

竞争并未让孙国铭焦虑,他反而更加踌躇满志。他说,在2023年毕业前,毕业压力、实习压力、求职压力和即将结婚的压力叠加在一起,彼时才是真正的“压力山大”。现在工作已进入正轨,虽然竞争激烈,但比起求学路上、求职路上的疾风骤雨,目前的挑战已不是事儿,只能算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新的一年里,孙国铭那些更有深度也更有广度的研究课题已经在路上,但前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在近年宏观经济增速降低、监管机构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证券和基金行业纷纷降低佣金费率,他所在的商业研究行业很可能会面对更激烈、更残酷的市场竞争。

用悲观的视角看未来,用乐观的姿态去生活。孙国铭说:“我并不觉得在经济下行的周期中活下来,比获得博士学位更难;也不觉得在市场化的竞争中活下来,比在实习考核中留下来更难。”

如果不幸成为“沉舟”,他还可以尝试再回制造业,毕竟自己的年龄和学历还算有竞争力,两年的金融业工作经验也可算作加分项,只要愿意脱下长衫努力奋斗,未来就不会太差。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