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全心全意做科研。”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韩布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30年来,他勇担为国家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时代使命,在绿色化学前沿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今年,韩布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他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的党员科技工作者,我更要勇担‘国家人’的‘国家责’,努力抢占绿色化学‘科技制高点’,当造福人类社会的‘绿色使者’,为国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韩布兴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供图)
胸怀祖国 服务“双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聚焦“双碳”目标,绿色化学大有可为。前不久,韩布兴作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绿色化学委员会主席,赴荷兰参加第52届IUPAC会议和第49届世界化学大会。他深刻地感受到,绿色化学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IUPAC成立绿色化学委员会,这充分体现了国内外同行对绿色化学方向的高度重视。”韩布兴告诉《中国科学报》。明年10月,IUPAC国际绿色化学会议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学者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又一具体行动。
实际上,韩布兴的科研生涯从化学热力学研究起步。作为一位化学家,他一直把科学报国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长期在国内从事科研工作。
20世纪90年代,韩布兴敏锐地意识到,开展化学热力学与绿色化学交叉研究,既可推动化学热力学的发展,又可推动绿色化学的发展。于是,他开始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拓宽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范畴,解决绿色化学与技术领域的关键难题。
韩布兴介绍,绿色化学最本质的特征是通过创新从化学化工过程的源头上消除污染,其内容包括无毒无害可再生原料、绿色溶剂、绿色催化、新型高效的反应路线、高效清洁的化工过程、生产绿色产品等方面的内容。
“二氧化碳转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化学中至关重要的课题。”韩布兴表示,“通过对相关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望实现碳资源高效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最小化,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率先垂范 提携后辈
与韩布兴接触过的人无不对他全心全意为科研的态度称道。他经常工作到半夜才回家休息,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劳模”。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范青华向《中国科学报》表示:“作为绿色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韩布兴院士长期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科学家精神激励引领青年科学家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日常科研工作中,韩布兴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用心良苦。在他看来,年轻人思想活跃、点子多,要尽量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几年前,韩布兴曾鼓励组里一位得力干将“单飞”,独立组建课题组。此后,他依然毫不吝啬地提供悉心指导,帮助青年人才迅速成长。
在韩布兴的帮助下,由化学所研究员刘志敏、张建玲、刘会贞、朱庆宫等女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围绕碳-氧键活化转化,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系统性的成果。这支“她”力量,形成绿色化学领域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韩布兴身边的“80后”“90后”眼里,他们的韩老师不仅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学术导师,更是一座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的精神灯塔。
2023年初,他们又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由韩布兴领衔的“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集体”获得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在团队成员们看来,这一荣誉的获得将激励大家用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姿态勇攀科学高峰。
集纳群智 协作攻关
大科学时代已经来临的当下,建制化攻关有利于解决重大科技难题,已成为科技界的共识。如何进行组织化的研究,也是韩布兴多年科研管理实践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韩布兴的体会是要“综合而紧凑”。
经过多年发展,韩布兴组建起一支由几十名由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的精锐队伍,其中包括9位研究员。“综合”指的是他们的涵盖绿色化学的诸多重点方向,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包括利用溶剂效应、热催化、电催化、光催化以及多手段耦合转化二氧化碳、生物质、废弃塑料、厨余垃圾等方向;“紧凑”指的是这些研究方向在科学上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能够形成有机整体。
在韩布兴的带领下,团队将发展实验方法、仪器研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在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水等绿色溶剂体系化学热力学及其在二氧化碳转化、生物质、废弃塑料、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引领了国际化学热力学与绿色化学交叉领域的发展。
如今,韩布兴更加清晰认识到,我国绿色化学要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组织比课题组更“大”建制化研究团队,开展建制化科研。
2022年,在韩布兴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了碳中和化学中心,由韩布兴担任主任。“中心将努力发挥化学所在化学领域的综合性优势,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韩布兴表示。
未来,科学家们期待该中心逐步扩大影响力,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绿色化学研究高地,集纳群智,为绿色化学的发展、“双碳”目标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