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暨全球高端海洋人才引领区建设恳谈会”在青岛召开。青岛利用高端海洋人才在青集聚的有利契机,积极向七位院士专家请教。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青岛的特色是海洋。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在国内甚至国际引领海洋发展,中国海洋界没有人质疑青岛这个‘引领型’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说,这是青岛汇聚海洋人才的优势,但人才来青之后还要待得住,因此要有重大的战略平台、产业平台,要把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谋划推进,持续在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打造优越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相对而言,青岛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较为薄弱,而海洋观测、探测、开发等迫切需要工程类海洋人才。未来,可以在青年人才、技术人才等方面发力。
向海洋要食物、要资源、要能源,需要海工装备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介绍,海工装备研发包括研发、工程化、商业化等不同阶段,需要海洋人才开展科技攻关,也需要技能人才铸造产品。如何引导、激励一个研究人员从前端到后端一体化推进这项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比如上下游产业集聚、跨界人才集中等。
在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国际总监唐纳德·特里·格林菲尔德看来,要营造允许失败的科研环境。他表示,吸引人才需要创造一个适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环境,需要有一个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在此发现、合作,也可以通过不断试错来积累经验,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每年都要来青岛几次。“我是做水生生物研究的,而青岛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实力非常强。”他建议“蓝色粮仓”建设进一步强化发展,把更多的水产品送上老百姓的餐桌。
海洋科技创新越来越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建议,可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问题、重大需求、重大目标,实施有组织的、战略性的重大工程科技攻关,打破部门分割,充分释放海洋人才的活力和创新创业的潜力。
科技攻关很重要,成果转化同样重要。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范其伟说,目前国家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因为受经费支出限制,无法覆盖支持专利技术中试和产业化研发。“建议青岛扩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的范围,在政府投入科技计划资金中设立一定比例的转化金,推动成果加快转化。”
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本次受邀建言。院长刘俊年有感而发:“民营科技企业对于年轻人才的诉求更大,希望对于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有一些普适性的政策。一些海外毕业生并不符合青岛或山东的人才政策要求,但却是企业需求的人才。建议多一些政策支持,简化申报程序,推动人才近悦远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