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尖计划”3.0版已经“在路上”,多所头部高校传出人才培养升级方案 |
重新定义“优秀”:更善出题而非解题 |
|
这个暑假,沪上各高校最热闹的是针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暑期国际学术夏令营!与之相关,多所高校正制定全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从最初的人才培养试点班,到今年部分高校即将启动全新的书院制——全面升级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3.0版已经“在路上”。从部分高校披露的内容看,3.0版的靶点将更加聚焦于为拔尖人才自由生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具体举措包括:进一步聚焦打通人才培养和科研、产业研究之间的隔膜,升级配套制度,确保最优秀师资深度参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等。
构建战略人才梯队,培养方案已到系统升级之时
在复旦大学,已实施十余年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近日传出升级的消息。与此同时,该校从2015年开始在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试点实施的本科荣誉项目,正逐渐推广到文、社、理、工、医5个学科门类、26个院系。
“依托‘拔尖计划’,学校确实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但也发现了问题: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延续着中学时代比拼成绩的惯性,不断‘卷’绩点。”复旦大学教务处负责人林伟教授透露,未来,学校将依托“拔尖计划”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术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多元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我们希望进一步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继续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培养路径,并逐步构建起战略人才梯队。”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拔尖计划”1.0版于2009年启动并在2018年升级至2.0版,同时“拔尖计划”拓展到77所高校的20个专业类别、288个基地。截至2021年,入选“拔尖计划”的本科毕业生已有8000名左右,其中97.3%继续攻读研究生,96%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55.3%进入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学深造,现在已有部分毕业生完成深造并进入高校担任教职,基本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梯队网络。
在上海交通大学,“拔尖计划”也传出升级新动向——从今年开始,上海交大原先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致远学院将更新为书院制。除了课程升级之外,启动书院制后,原本的学科界限也将被进一步打破,教师将入住书院、与学生同吃同住,构建一个随时可以探讨学术问题的自由环境。
谈及升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因,上海交大教务处负责人杨颉直言,也是因为发现了一些培养中的问题。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显示:如今的学生“解题”能力确实更强了,但“出题”能力远远不够。也正因此,如何从本科生开始培养青年学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成为上海交大升级“拔尖计划”时的重要考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上海交大,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书院也都在制定、优化培养方案。
呵护学术热情,抓住人才培养长链条的“关键一环”
谈及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界有不少共识,比如,需要构建人才培养的长链条,打通从本科到博士的学段分界。但当前,有不少学者进一步提出:要更加注意长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即保持科研能力的贯通培养,让有志于科研且有潜力的学生能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
今年7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消息:将资助本科生的科研计划,资助方向为基础学科研究项目,且必须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本科生科研资助计划的出台,使得“一个完整的资助链补上了最后一环”。同样,今年各高校新推出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也都新增了面向本科生开放重点实验室、产研平台等举措。
上海交大今年新设“未来学者计划”,校内20个顶尖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对全校本科生开放,同时还赋予参与科研的本科生“未来学者”身份。
谈及此,杨颉笑言,因为“人设很重要”。但实际上,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承载着上海交大在过去十多年开展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则发现:给予学生充分的身份认同,并配合足够的资源支持,对于调动学生的学术研究热情有很大作用。
复旦大学在1998年就推出了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简称FDUROP),资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开展学术科研,过去25年面向全校学生陆续开放了望道、曦源、登辉和卿云等多类项目。在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赵东元,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张军等多位学术领军人物,多年来一直在FDUROP指导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
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坦言,“与其说拔尖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如说,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营造适合的‘土壤’,让拔尖人才‘自然生长’出来”。FDUROP就让包括“拔尖计划”学生在内的诸多学生受益匪浅。最早参与FDUROP的本科生中,有不少人如今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中流砥柱。
“很多时候,本科生提出的科学问题未必完善,甚至有可能完全不对,但这没关系,我们希望学生能理解‘优秀’的定义——不是只有答对问题、获得高分。”林伟表示,今年复旦大学将进一步加大对FDUROP的资助力度,引导学生投入学术科研、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在绩点达到一定门槛后,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拓展学科边界,创造更多可能性。
导入顶尖师资,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生长空间
除了升级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沪上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更新后的“拔尖计划”推动包括两院院士、资深教授在内的更多学术大师深入本科生培养一线,并且通过配套措施建设,确保校内最优秀教授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本科生培养。
除了“头部高校”,不少院校眼下也正在酝酿,尝试以最优质的师资和教学、科研资源为拔尖人才提供生长空间。比如,东华大学钱宝钧学院开设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班、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专业,就集纳了数学、物理、机械、化学等多领域的院士和资深教授,并且对本科生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29个科研平台。
有高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随着更多两院院士、资深教授走进本科生教室,打破院系壁垒,共同开启跨学科培养时,学校的治理体系也将备受考验,“高校内部原本对各部门分别考核KPI的管理体系,将遭遇新的挑战”。
据悉,在沪上不少高校,除了整体升级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整个高校的内部管理体系也将在3.0版中推出配套改革措施。
原标题:《重新定义“优秀”:更善出题而非解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