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性肾病(CKD)患者近1.2亿,其中由2型糖尿病(T2DM)所致的慢性肾病患者约3108万,近4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肾病。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相关慢性肾病(DKD)也逐渐成为我国终末期肾病(ESRD)的最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7月15日,国内首个获批用于与2型糖尿病相关慢性肾脏病的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可申达(非奈利酮片)全国上市会在上海举行。众多肾病、内分泌和心血管领域专家围绕临床需求、挑战、全新疗法等焦点话题进行探讨,共话糖尿病相关慢性肾病的治疗理念转变与新产品带来的诊疗机遇。
DKD临床管理面临两大挑战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介绍说,现阶段,DKD是临床管理的一大难点,疾病管理主要面临两大挑战。
第一大挑战是糖尿病相关肾脏病的知晓率、筛查率、治疗率低。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DKD每年筛查率仅为55.1%~73.3%;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对其罹患肾损伤的知晓率不足20%。出现蛋白尿的患者中使用RAS抑制剂的治疗率不足20%,全部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40%,血压控制达标率不足30%,血脂控制达标不足40%。
由于早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使得患者错过了合适的干预时机;而当慢性肾脏病进一步发展,导致肾功能每况愈下,患者开始出现劳累、皮肤瘙痒、关节疼痛、肌肉痉挛、水肿等临床症状,此时由于疾病进展,其治疗的经济负担显著增加。
第二大挑战是多种疾病因素促进DKD发生发展以及不良预后。这类患者通常并发高血压、贫血、骨骼肌肉病变、心脏病变、动脉硬化或钙化、感染等,这些并发症促进疾病进一步恶化,导致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尽管强化多因素干预促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达到临床指南推荐的目标值,但患者仍存在巨大的DKD进展和不良心血管结局残余风险。
转变治疗理念:多因素综合管理,兼顾肾心
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刘必成教授介绍说:“健康中国2030”已将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倡通过早筛早诊早治推动CKD管理关口的前移;通过多学科协作推动疾病的全程管理;强调全面控制危险因素并选择使用具有肾心获益的药物,以延缓肾病进展、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母义明表示,伴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糖尿病相关肾病治疗理念逐渐发生改变,由‘单纯控制血糖’向‘改善心肾结局’转变,从单科室单病种向以结局为导向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推进。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延缓疾病进展,兼顾心肾”的2型糖尿病相关慢性肾脏病治疗目标,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均推荐这类人群应进行多因素综合管理。
母义明表示,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主要由三大因素共同驱动,包括血流动力学因素(血压和/或肾小球内压升高)、代谢因素(血糖控制差)以及炎症/纤维化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肾小管-间质损害和炎症、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系膜扩张等病理改变,导致肾纤维化,最终CKD进展。目前对于糖尿病患者肾病的治疗手段,多着眼于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因素,对于炎症和纤维化这个重要靶点,尚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临床亟需创新药物。
据悉,可申达(非奈利酮片)于2022年6月在中国获批用于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成人患者;2023年1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帮助患者减轻治疗负担;2023年5月,获批人群扩展至2型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早期阶段,并且适应症中纳入心血管相关获益(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风险),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帮助患者实现早诊早治早获益,延缓肾心疾病进展的同时,也大大减轻该疾病对医疗体系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刘必成说:“不同于传统治疗,新型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直接抑制盐皮质激素的过度激活,拮抗炎症和纤维化,有效延缓CKD进展的同时,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非奈利酮的获批,以及适应症进一步拓展至疾病的早期阶段,为早期干预和心肾风险的全程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开启了糖肾治疗继‘血压、血糖管理’到‘直击蛋白尿管理’的‘金三角’新时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