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鼓励青年人在做数学研究(包括做数学教育等)方面,要去功利化,更多要基于自身的兴趣,要锲而不舍,要能专心去做学问。”北大讲席教授、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院士在回答澎湃新闻有关数学人才培养的问题时说道。
5月21日下午,“创新自信的历史诠释——回顾20世纪中国科学重大创新成果”主题对谈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活动中,北大讲席教授、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以及北大讲席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就20世纪中国科学史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学、物理和
领域重大成果进行了梳理、讨论,并回答了活动开始前收集的部分问题。
中国数学研究与西方有多大差距?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数学研究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有哪些?您对数学人才的培养有哪些建议?活动前,澎湃新闻记者写给田刚院士的这些问题,获得了他的现场回答。
对于中国数学研究与西方的差距,田刚表示,中国数学这些年的发展非常好,在有些方向已经能跟国际前沿并轨,但确实还有一些方向不足,和西方的差距还是有的,还有要继续努力的地方。“这方面其实我们也正在努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也在想方设法支持一些新的项目。这些项目是我们比较短缺的,希望这些项目可以鼓励一些年轻人投入数学研究,尽早地赶上和冲到国际前沿。”田刚说。
对于数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田刚表示,数学研究分基础和应用方向。基础方向要探知人类认知的边界,这方面多半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可能一时很难说有用。“数学不是以有用为研究起点的一个学科。后来才发现数学研究成果都是有用的,但这个‘有用’可能需要(等到)一定时间。”田刚说,“目前发展情况下,我们确实需要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其中可能涉及应用数学或者数学如何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的问题,这需要一部分数学研究人员或者应用数学方面的人员,与工程领域及其他学科做好交叉、交流工作。”
对于数学人才培养问题,田刚表示,一方面要重视我们现有的数学家。“我们要成为数学强国,需要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数学人才队伍,成为新一代数学家。这中间,需要现有的数学人才投入更多精力到人才培养工作中。”田刚说。
另一方面,田刚表示,“我们希望鼓励青年人在做数学研究(包括做数学教育等)方面,要去功利化,更多要基于自身的兴趣,要锲而不舍,要能专心去做学问。如果这些方面都能做得比较好,以后我们会有更多数学领域人才涌现出来。”
此外,在回答有关“中国什么时候会有菲尔兹奖级别的成果”的问题时,田刚表示,获得菲尔兹奖或者某个国际奖项,可以作为中国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其实,现在我们中国年轻人的一些成果非常优秀,你也可以说他达到了菲尔兹奖级别。最后能不能得奖或者有没有绝对优势得奖,这还需要斟酌,还需要努力。”田刚补充说道,“我们一批优秀的年轻数学家确实做出了非常优秀的成果。至于具体判断什么时候能得奖,我觉得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活动中,还有研究生、博士生提出了“作为学生,如何将个人选择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应对未来,博士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科研生涯”等问题。
对此,活动主持人、北大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在回答中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表示,“做你自己,做好你自己。你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去做,做到最好,就是国家需要。”
至于如何规划科研生涯,韩启德表示,每个人的禀赋和机会不一样,只需要把研究做好,把课题做得尽量有所创新,尽一切努力去做,不要想太多。他还表示,以他自己的经验来讲,未来是不可设计的,只能努力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
韩启德院士表示,回顾20世纪科学的历史,即使在中国处于相对贫瘠、战祸频仍的历史时期,仍然有大量仁人志士勇于探索,做出了非常值得肯定的重大科学成果,充分彰显出了中国科学家的独特品质。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我们将会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科学界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原标题:《田刚谈数学人才培养:要去功利化,基于自身兴趣专心做学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