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凤亮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3/5/12 10:23:03
选择字号:
南科大书记谈书院制:高校正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深入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那么,书院是什么,书院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又有何意义呢?

书院的缘起与脉络

书院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史上有其独特超然的地位。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朝,盛于宋明,历经兴衰到清末几乎消失。理学家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提出了“天下四大书院”的说法,即河南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四大书院的说法渐为人知甚至家喻户晓,历代朝廷也通过赐匾额、御书等形式肯定书院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中的贡献。

西方书院(意为住宿学院)起源于中世纪的巴黎大学,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发扬光大。之后美国的高校纷纷兴建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可谓典型代表。

本质上,书院是教学相长的地方。《礼记·学记》就有“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的经典论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大学存在的理由是,他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而我国现代书院制,既继承了部分中国古代书院“师徒制”的传统,又在管理和运作模式上参考了西方书院制的精华,并结合“自选专业”“学分制”“大类招生”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

中国大学的书院制探索

2005年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适应大类招生的需要,相继实行书院制管理。南方科技大学从2011年建校之初就实行书院制,并将书院制写入学校章程,将书院定位为“师生交流互动、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清华大学于2014年成立住宿制本科文理书院,即新雅书院,持续进行了书院制教育探索。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在教育改革探索中,书院是全面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致力于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多维度成长。为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实行自选专业制度和完全学分制。学生1—2年级不分专业,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的理工科通识培养。为指导学生有效选专业、有效选课和有效学习,实行双导师制。书院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引领、大学适应、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等工作,核心职责是指导学生有效地选课和选专业。学术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升学就业。书院致力于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导师营造一个关系密切、互动交流的师生社区。由于自选专业制度,同一个书院行政班和同一个宿舍的同学未来会走向不同专业,客观上构建了专业多元的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构建了集导师、导生、学生为一体的学习共同体。这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跨学科讨论的机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生活时间大都在书院社区度过,因而学生生活社区逐渐从教育的“盲区”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重要的思想教育职能。而同一个书院行政班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将进入不同的专业领域,这给学生的未来建构了交叉复合的资源圈,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跨界发展能力。书院以学生社区自治管理为特征,是促进本科生全人教育的学习生活共同体,承担着思想引领、心理疏导、朋辈教育、兴趣培养、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等育人职责。

书院的育人职能除了通过课程,还通过书院教育活动、文体艺术活动、学生组织与社团活动等非形式教育或隐形教育而实现。对于学生而言,书院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学习生活的“家”,是学生发展自身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探索空间。同时,学生作为书院的一份子参与到书院建设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

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能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拔尖人才。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攻坚力量,书院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思想引领功能。书院一定程度上是对重学业轻思想、重管理轻德育的教育状况的超越。专业院系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即关注学生“成才”;而书院更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即关注学生“成人”。立德树人,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根本是育人。在书院教育中,设置军事理论、思政实践、劳动教育、成长通识等课程。这些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不同之处,是在课堂之外整合教育资源、善用导师资源,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尝试融合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让思想教育入脑入心,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塑造适应个人发展、力求知行合一的健全人格。书院制始终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系统的书院通识教育体系设计,是为了适应人的未来发展需要,即传授学生成人的知识、成长的方法,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强健体魄。书院教育强调自主学习、积极探索、自我驱动、充分实践、理性思考、直面挑战,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目标是帮助学生塑造博专统一、知行合一的健全品格。

构建尊重生命样态、交叉复合的成长共同体。书院是平等尊重、和谐共生的生态圈,是专业与通识融合教育的“大熔炉”,也是师生间、学生间人际交互的“小社会”。导师、辅导员、行政管理职员、后勤保障人员、大学长都在书院生态圈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职能也通过书院生态圈完成和体现。书院制补齐了宿舍生活区在全方位育人体系中的“短板”,将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组织架构转向以楼栋、寝室为单位的学习生活社区,将以课程为主导的传统教育体系转向课内外补充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将教师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转向“教学相长”的成长共同体关系,通过全校学工部—研工部—院系—书院与各部门协同联动而实现“三全育人”。

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

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现代书院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同学校的书院制度也各有不同,从对学生覆盖面看有精英书院和全员书院,从是否具有专业属性看有专业书院、大类书院与综合书院,从管理与教育职能看有管理型书院和教学型书院。未来的书院建设,透过现象看本质,应在理论和理念层面处理好四对关系。

兼顾探索性与传承性。探索性即不断开拓创新,而传承性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书院制和传统院系制之精华。书院要兼顾探索性与传承性,既守中国传统书院“教学相长”、“师徒授受”和院系制“专业育人”之正,还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自立自强之新,继往开来创新局。

统一教育性与管理性。教育性即坚持立德树人,而管理性是对学生的规范、约束。书院建设应坚持“教管融合”的原则,探索如何适当赋予书院的教育教学权责,也要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寓教育内涵于管理实践中。书院的各项管理措施应体现教育性,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引领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

平衡主体性与集体性。主体性即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集体性是学生个人对集体的依从性、归属性。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既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选专业、自选书院、自选导师、自由选课的体制下实现个体性成长,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对书院的归属感、对国家的认同感。同时,对于主体性弱、独立性差的学生,也要有一套管得严密、教有成效、管教结合的培养措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融合实践性与未来性。实践性即学生的当下实践,未来性则是学生的未来成长。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应融合实践性与未来性,既要帮助学生着眼当下实践、着眼当下社会需要、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又要引导学生放眼未来成长,培养学生以“为祖国奋斗五十年”的人生态度走好当下,激励学生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务实精神走向未来。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原标题:现代书院制:高校正在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


Baidu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