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25日,科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分子生物学时代被开启,人类通过携带着生命遗传信息的DNA,逐渐揭开了生命之迷。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投入到关于 、人类遗传、基因组学的讨论和研究中。因为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普及,大众也更加了解和关注这类话题。
2023年4月25日,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纪念日的当天,在成都举办的首期“兴隆湖科学大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带来了以“基于基因组学的健康管理”为题的讲座,带领现场听众再次探究生命和健康的奥秘。
杨正林指出,从基因层面上掌握疾病的发生风险,能够使得疾病预防针对性更强,而运用基因监测了解个体差异,可以让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有的放矢。
“基因组学技术从基础研究转化至临床应用,对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精准防控,提高健康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他表示,基因组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挑战。“为了充分发挥基因组学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的巨大潜力,未来还需在跨学科协作、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不断更新完善,以确保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等,拓展基因组学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能不能通过‘试管’的方式培育出一个完全无基因缺陷的生命”“为什么近亲结婚会容易生出‘傻子’”……互动环节中,来自天府新区的小学生们频频向院士发问。
“今天参加讲堂的小学生们思维很活跃。科学大讲堂激发和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甚至促使他们对科学相关的职业产生憧憬。”杨正林表示,科技创新是一个大工程,科学知识的普及占据着其中重要的位置。在成都科学城开展这样的科学讲座,能够激发成都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活力。
他提及,除了学生群体,今天现场也来了不少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并积极提问、分享和交流。“通过科学讲堂,促进行业内的交流以及交叉学科间的合作。这样的‘碰撞’可遇而不可求。”
不仅如此,杨正林也认为,政企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科学讲堂一类的活动,了解前沿科学,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虽然不一定非常深入,但是能够帮助他们在相关领域进行开拓或者作决策时,起到方向性的指导。”
据悉,首期“兴隆湖科学大讲堂”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中心联合承办。自2023年起,兴隆湖科学大讲堂拟每季度举办一期,每期邀请1-2位专家学者、企业领军人物、政府领导作主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且不限于科技前沿热点、科技政策解读、科学人物传记等。大讲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主题演讲+互动交流”的方式。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