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对接国家需要。”4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在武汉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共同参加成立大会,与各方专家共论卓越工程师培养。
成立大会现场。陶然摄
人才培养冲着“卡脖子”问题去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为了打好、打赢关键技术攻坚战,解决高精尖技术“卡脖子”问题,近年来我国先后布局了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与未来科技园建设试点四大项目。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是唯一一所四个项目全部落户的高校。此次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是高校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的具体落实。
该校校长尤政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国家把卓越工程师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有基础、有能力的大学应该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他强调,建设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华科大人要心怀国之大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坚持追求卓越。未来,希望能够打造具有华科大特色的卓越工程师“新模式”,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努力形成“上接学科前沿,下接产业需求”的华科大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争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排头兵”。
成立大会当天,华科大副校长解孝林就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情况进行解读。他表示,华科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将聚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关键软件、新材料、人工智能、智慧领域、网络空间安全、高端医疗装备、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聚力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创新能力突出,能发现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人才支撑。
校企“双导师”制提高人才创造能力
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成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丁宏祥表示,过去71年来,华科大始终坚持为国家铸器、为社会育才、为人类谋福,在各个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人才。在华为、海尔、海康、高德红外、华工科技等很多科技型企业里,以周云杰、陈宗年、黄立、张小龙等为代表的卓越工程师们,用自己的卓越实践,做出了突出成绩。华科大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经验,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得到了充分验证,未来将更加可期。
华科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该院将建立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工科院系共同组成的双导师或导师组培养制度,通过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培训专任教师获得执业资格,合建“双师”素质培训平台。同时,兼聘科研院所优秀师资,选聘企业导师,打造高质量校企导师队伍。
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比如在招生时,由企业方基于实际项目给出研究课题,确定招生专业需求。学生入学后,开展导师学生双选,由校企双方根据项目匹配“双导师”,学生根据项目自主选定导师组及课题。同时,校企双方共建课程,根据实践课程需要确定实训设备需求,学生在实训平台进行工程训练,在企业平台进行不少于12个月的专业实践。
解孝林告诉《中国科学报》,作为首批建设试点单位,华科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将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工程教育育人方式,深化改革,加快打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