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4/16 15:11:35
选择字号:
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成果和保护利用模式发布

近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变瘦”问题多次引发关注。4月15日,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在北大荒集团举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焕军团队发布的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成果显示,1984~2021年间东北地区的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呈下降趋势,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量化了黑土地“变瘦”的空间分布、变化速率与进程,近十年降速明显变缓。

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介绍,“十四五”期间,东北地理所全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构建了“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大安模式”等区域适宜性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

论坛上,东北地理所副所长武海涛代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研究团队发布了黑土地保护利用“三江模式”。他提出,“三江模式”的技术内涵包括“秸秆翻埋、深松减障、水土优化、智能管控”,该模式有望形成白浆土全链条的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技术体系,有效耕层增加到30厘米,玉米和大豆增产14%以上,实现水田增产12%以上,综合节水27%,农田退水氮磷净化效率提升35%。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汪景宽介绍了黑土地耕地质量评价成果:“我们团队首次构建了东北黑土地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关键技术与评价体系,摸清了耕地质量家底及演变特征。”

汪景宽指出,尽管东北黑土地区目前土壤有机质平均为每公斤30.56克,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明显下降,但黑土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由2012年3.88等提升至2017年3.59等。

论坛同期还举行了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北大荒友谊现代农业实验站揭牌仪式、黑土地航空飞行综合观测实验启动仪式。

刘焕军告诉《中国科学报》,本次黑土地航空飞行综合观测实验将针对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近1000平方公里、98个样本点,开展黑土地地形、土壤养分、作物性状、耕地质量、农业灾害等全方位精准诊断。

据了解,科技部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的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黑土地耕地质量评价技术与平台两个项目。

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中,中科院已启动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计划建设黑土资源环境空—天—地一体监测与感知系统,大概需要5~10年时间完成黑土地摸底工作。“这些重大项目和工作部署将大幅提高黑土监测水平与科技支撑能力。”刘焕军说。

参会人员在田间了解黑土质量监测和保护利用成果。 沈春蕾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