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成果如何才能落地生“金”?上海交大尝试让科学家站上“C位” |
|
8日迎来127周年校庆的上海交通大学,启用了“天工之家——科学家创业服务中心”,拟为科学家创业提供了实体空间的支撑,构建资本与科学家沟通的桥梁。“天工之家”7日揭幕当天的首场活动,便是邀请40多位科学家型创业者汇聚在上海市闵行“大零号湾”,参加一场专门以科学家为受众的创业培训。
“大零号湾”是一个典型的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目前,“大零号湾”内科学家创业渐成气候,图灵量子、术锐技术、辉羲智能、节卡机器人、唐锋能源、荣骏科技、霖鼎光学等一批上海交大科学家参与创业的企业,已在大零号湾土地上生根发芽。
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60余家上海交大师生创业企业入驻“大零号湾”,总估值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估值超过2亿的企业有29家,相当部分为科学家创业。
科学家创业,存在明显的“长短板”,科学家的强项是研究领域的技术,但通常不太擅长经营管理,不了解法律风险、不了解投融资等,有时甚至对学校的产业政策与导向都不太清楚。
去年3月,上海交大发起了“天工计划”,旨在提升科学家创业成功率,助力构建上海交大系创新、创业、创投的良性互动生态。相关负责人称,就是要培养一批懂科技、懂管理、懂法律、懂财务、懂投融资、懂市场的复合型跨界人才,进而培育出能够引领未来的优秀硬科技创业企业。
作为国内高校的率先探索,“天工计划”与上海交大2021年底发布设立的“未来产业母基金”共同构成了“组合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有5家企业获得融资,总金额1.98亿元,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科学家创业最好的时候。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陶生策教授告知,2009年回国后,他见证了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一路狂飙,也见证了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陶生策的另一个身份是抗码生物的创始人,就在不久前,其刚宣布完成天使投资。
在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芳芳看来,科学家站上产业第一线,拥有独有的优势。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国后,她成立了血霁生物,这是全球第3家,中国第1家从事血小板体外再生产业化的创新公司。
血小板领域存在一定技术壁垒,学术上研究血小板的人少,懂得如何实现血小板产业化的人更少。“但这事又必须有人去做,科学家责无旁贷。”朱芳芳说。
科学家创业,如何平衡科研教学与产业转化,是一大难点。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上海交大集成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IQIT)主任、博士生导师金贤敏认为,两者不可分割。
金贤敏也是图灵量子创始人,今年一月,图灵量子又完成了数亿元的A轮融资。他觉得,前沿科学发展非常迅速,应用方面的探索,能让前沿科学和技术研发变得更有方向。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徐凯教授同样认为,应用型科研应牢记回应需求,否则就失去了做的意义。徐凯创办的术锐手术机器人,能“剥生鹌鹑蛋壳”“缝葡萄皮”、多项性能赶超国际领先水平,而这家公司正孵化、成长于上海交大与“大零号湾”。就在几天前,术锐刚刚宣布完成C3轮数亿元的融资。
有人说,科学家要想创业,既需要硅谷(大零号湾)也需要沙丘路(创投),而“天工计划”就希望起到类似沙丘路的作用。据透露,2023年,上海交大还将择机启动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其实,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极高的死亡率。从象牙塔走出的科学家在创业过程中,要想达到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需要更多的呵护与支持。
金贤敏觉得,做企业家和学者有着很大不同,需要管理团队、理解人性,对商业落地进行战略布局。“(整个过程)快乐多过痛苦,就像搞研发涉足一个全新领域。”
徐凯认为,创业企业最终能走到多高,关键在创业者的认知提高的速度和高度。科学家创业者必须深入一线,必须补齐短板,要当“多边形战士”。
如何补齐科学家的短板?上海交大将目光投向校友资源和市场力量。他们为每位入选“天工计划”的科学家聘请创业导师,并且邀请“名师”为科学家开展创业培训,目的就是帮助教授们在学术和产业两个世界中穿梭。
“天工计划”创业导师代表,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合伙人黄佳表示,创业导师与科学家之间更多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希望能帮助解决科学家创业需要解决的一些共性问题,强身健体、开源节流。(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