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在带来的一份提案中建议,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和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未来是智能的时代,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加强人工智能教学体系建设,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朱松纯说。
谈及我国目前缺少选拔人工智能顶尖人才的有效手段,他建议可以在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优势地区进行超常儿童的选材育才体系建设,打通高等教育阶段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衔接通道。
我国AI人才缺口超500万
朱松纯援引一项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中国只有5%左右,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当前的基础与高等教育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人工智能的科研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朱松纯表示。
2022年,教育部公布“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交叉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与数理化、计算机等平行。朱松纯说,这表明,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是未来科技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支撑。
“社会还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仅仅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分支、一门技术或技能。这是人们对人工智能学科认识不足,需要慢慢扭转过来。”朱松纯说。
兴趣编程等偏离AI教育核心
目前,人工智能尚未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地。“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起点是高等教育,甚至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的,相对滞后。”
朱松纯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现有的兴趣编程等信息课程实际上偏离了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核心方向,相关教材还不能满足人工智能培养的需求,与面向人工智能国家战略需求的教育目标存在明显差距。
因此,他建议,人工智能的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要下沉到基础教育阶段,并制定政策推进各地区配套开设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
“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委托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制定覆盖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一体化课程体系,引入社会力量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建设人工智能课程配套设施、研学基地与科普基地,并在有条件的高校加大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硕博招生录取规模。”朱松纯说。
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我国还面临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窘境。
朱松纯说,由于人工智能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当前中小学有能力进行人工智能相关教学的教师数量极少——通常以信息技术、科学老师为主,学科机器人和创客教师等为辅,“约七成没有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过人工智能教学的相关培训”。
对此,他建议,要鼓励各地区从校外社会力量来获取多元化课程服务、建设人工智能教学设施与培养师资力量,并通过校企结对、产教融合等手段,使得各学段学生都能获得校企的双向学习和共同培养。针对教育资源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的地区,应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育公平,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进课堂,通过运用AI感知技术和AI认知技术辅助课程教学,补充专业师资队伍。
建议建设超常儿童选材育才体系
针对缺少有效手段选拔人工智能顶尖人才的问题,朱松纯建议,可以在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优势地区进行超常儿童的选材育才体系建设,打通高等教育阶段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衔接通道。
“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当前我国人才选拔的基本方法,并不适合顶尖领军人才的选拔。”为此,朱松纯认为,当前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手段需要创新。
他建议,可参照“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和“北大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机制,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ACM中国、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顶尖研究机构组成人才选拔委员会,展开对全国各地的超常儿童遴选。同时,还可以举办国家级人工智能学科竞赛,深入到实践层面,为国家选拔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人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