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指出,近年来,基因编辑在动植物育种领域的应用飞速发展,引领育种产业发生颠覆性变革,这是世界各国一次“输不起”的历史性机遇。
“我国在2022年发布了基因编辑植物的安全评价指南,目前还没有基因编辑动物的安全评价指南或相关监管政策。”曹晓风告诉《中国科学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在动物领域的发展应用,我国亟需出台合理的监管政策,确保基因编辑技术在动物育种中充分发挥潜力,同时保障食用安全和避免环境风险。”
?
曹晓风 受访者供图
2019年,全球基因编辑市场规模约为4.44亿美元,据预测,2027年将达到157.9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市场将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在作物和动物育种中的应用。”曹晓风说。
目前,日本、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已出台了简化的基因编辑动物监管法规,欧盟、英国等正积极制定简化的监管政策,为产业化铺路搭桥。国外已有一些动物产品获得商业化批准,如基因编辑罗非鱼(阿根廷)、基因编辑红鲷鱼和虎豚(日本)、基因编辑牛(美国)等。
“对于基因编辑动物,我国已有多项研发储备,相关政府部门做了有益的重点调研,产业化应用蓄势待发,产业界迫切需要国家出台清晰合理的监管政策,挤进该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新赛道。”曹晓风说。
因此,曹晓风建议,尽早制定发布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及相关政策,为产业化应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她还提出,应参照《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基于个案分析的原则,在科学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数据要求、优化申报流程,以减轻研发单位负担,加快新技术应用。
“动物育种具有特殊性,不同物种之间的育种体系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充分考虑畜禽品种特点和商业化育种体系,对基因编辑动物基于物种的编辑体(而非个体或品系)进行申报和评价。”曹晓风说。
她表示,“相信未来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及相关政策发布后,将加快研发成果应用,为解决我国动物种业“卡脖子”难题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新的强劲动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