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0/17 13:17:04
选择字号:
大亚湾岩芯沉积柱中有机质来源贡献的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联合暨南大学科研人员,基于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结合双稳定同位素,在探究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岩芯沉积柱中有机质来源贡献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上。

?

图片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该研究通过沉积柱中的粒度、无机碳,有机碳、总氮及其比值和同位素丰度的综合分析,结合沉积年代学信息与端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解析了近百年来大亚湾岩芯沉积柱中不同来源有机质的贡献占比和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沉积柱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洋浮游植物产生的有机物质沉积,平均占比44.0%,陆源输入次之,约占29.1%,河流输入贡献约占26.9%。从时间序列上来看,自1960年到2000年间持续观察到“陆源有机质比例增加,海源有机质比例减少”的现象。湾内西部近岸海域初级生产力的阶段性提高最早也出现在1960年,主要归因于大鹏澳海域较早的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

沉积记录中的有机质含量均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沿岸城镇人口、海水养殖面积、海洋工程建设的增加,以及工业迅速发展等社会和环境因素均与有机质的转变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虽然外源性有机质输入明显增加,但来自海源的有机质贡献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外,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展现出比传统端元混合模型更大的优势,更适用于沿海海域多重有机质混合的源解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1356-023-30101-x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