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数字经济推动转型发展 |
云冈数字新基建发展论坛聚焦数字经济发展 |
近年来,大同市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转型的关键之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8月19日,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云冈数字新基建发展论坛在大同能源馆开幕,全国数字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精英齐聚一堂,共谋数字经济发展、共话数字基建未来。
抓住工业大数据这个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认为,工业大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智能制造的关键。
工业大数据是指工业领域中,围绕典型智能制造模式,从客户需求到销售、订单、计划、研发、设计、工艺、制造、采购、供应、库存、发货和交付、售后服务、运维、报废或回收再制造等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及相关技术应用的总称。
他表示,传统企业信息化项目一般都是从梳理业务流程起步的,流程“主动”,数据“被动”,而工业大数据环境下,要求企业快速满足个性化用户需求,企业僵化的“长流程”难以适应“实时决策”的需要,需要变“流程驱动”为“数据驱动”,实现“流程”和“数据”的深度融合。
目前,中国工业正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将大数据融合到经营管理与生产经营活动中,促进制造企业向服务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他对工业大数据技术趋势进行预测,他认为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在工业场景中开展图像和视频处理,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提取工业语义关键信息并关联形成具备专业特点的工业知识图谱是下一步探索重点;虚拟现实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探索方向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理世界到虚拟世界的映射。
何友认为,工业大数据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是实现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中国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将推动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
把大数据当做新战略资源
数字经济是以大数据、智能算法、算力平台三大要素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以算力平台为基础,运用智能算法对大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知识发展,进而服务于各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已形成系统性、可行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领先优势,这是基于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庞大的规模网民、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并且基础研发队伍庞大,具备开展数字技术科研攻关的能力。
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认为,大数据是数字化时代新型战略资源,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因素,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是大数据来源众多、类型多样、大而复杂,具有潜在价值,但难以在短期时间内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集。
他分析道,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产值规模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卡脖子”工程亟待突破,数字经济国际话语权仍需提升。但是仍然需要看到,从综合国力和市场需求看,我国是有能力有可能孕育自己操作系统的国家。
他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希望持续强化数据开发和数据保护,持续推动大数据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加强“卡脖子”工程扶持力度,加快建立“一卡一码”民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征信体系,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
大数据中心产业方兴未艾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速为15.6%,占GDP比重为45%。2021年,大数据中心产业全球产值超过679亿美元,同比增加9.8%。随着全球算力基础设施产业加速发展,大数据中心产业也在不断壮大,在国防军事、基础科研、互联网、金融、能源、制造业等领域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在《我国大数据中心发展分析》报告中阐述了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数字经济能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是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截止2022年6月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为590万标准机架,服务器规模近2000万台,算力总规模超过150EFlops(每秒15000京次浮点运算次数),全球排名第二。山西省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在用和在建数据中心折合标准机架约38万架,其中在用数据中心上架率接近70%,山西省部分关键指标位于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他预测,未来算力将成为水、电、燃气等一样的基础设施,需要不断强化数据中心设施属性、夯实基础,助力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当前要以“东数西算”工程需求为驱动,实现技术与算力创新、增强算力的基础设施属性,使用普惠算力,更好赋能上层应用。
在双碳目标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将长期驱动我国数据中心产业数据低碳发展,能效考核指标从以PUE(电能利用率)为主逐渐演变为PUE、CUE(碳排放强度)兼顾,未来有可能会纳入更多新的能效指标。短期来看,能效要求的趋严促进了产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长期来看,储能、光伏、风电、蓄冷等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将不断深入推动产业全面绿色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