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 科学网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2/8/16 20:43:48
选择字号:
“蹭课”读博、21个月拿到学位,张启发院士的另类成材攻略

文 | 李晨阳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的成材经历,比小说还要精彩:

23岁开始学英语,26个英文单词都认不全,2年后参加了一场全国性教师英语考试,居然考了第一名。

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华中农学院,开学第一课就是收黄豆。毕业后留校任教,学校没有像样的实验室,“最伟大的设备”是一台不到500块钱的普通显微镜。

他的履历里没有“硕士”阶段,因为试验田里打算做研究的两亩油菜还没长好,教育部就通知他作为在职教师赴美访问。他丢下硕士研究课题就出国了。

去美国前,几位恩师给他下了死命令:必须拿个博士学位回来!但他当时的身份是访问学者,根本不属于研究生序列——这该怎么办?

这一年,张启发29岁,是选派出国的老师里最年轻的一个,职称和经验都不占优势。他能凭借的本钱,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还有他的连环妙计。

张启发院士

“蹭”读博士,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张启发深造的地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来这之前,他就做足了功课,把戴维斯分校的博士学位要求研究得门儿清。

见到美国导师R. W. Allard的第一天,张启发跟他认真地聊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课题,以及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两个人非常聊得来,张启发就索性多问了一句:“假如我是您收的一个博士研究生,您觉得我该如何培养呢?”

Allard教授想了想,列出一个清单,十几门课程。就这样,张启发拿到了他的第一份攻略指南。

在戴维斯分校,张启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每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实验室,按照与导师约定的课题做实验,一直做到深夜才离开。

与此同时,他也没耽误听课。那个清单上列出来的课程,他都逐一去“蹭课”,还跟其他人一样,该交作业就交作业,该参加考试就参加考试。

但他不是注册在案的学生,就算考试也没有成绩。怎么办呢?他就把自己的作业簿和考卷都拿给授课老师看,请各位老师写一行字的信,证明他学了这门课,得到了什么成绩。

张启发不仅“蹭课”,还“蹭助教”。他向这些老师毛遂自荐,说愿意免费当助教(志愿助教,volunteered TA)。这些老师已经见识到了张启发的学习热情,大多非常欢迎。就这样,系里的一些主要课程,他都去做过助教。

一年半下来,张启发不仅把研究课题做得差不多了,该学的课程也基本都学完了。他拿着各科老师们写的证明信,给导师Allard教授看,上面的成绩都是A和A+。他对导师说:我想读博士。

在这所学校读博士,需要提供优秀的托福成绩、GRE成绩,以及漂亮的大学成绩单。

但Allard教授很开明,说:“这些东西的作用只是预测你将来的表现。而你现在的表现就是最好的预测。”于是他大手一挥,给张启发写了一封措辞“很夸张”的推荐信。

其他几位熟悉的教授写的推荐信,对张启发评价也都很好。就这样,张启发在没有托福、GRE、成绩单的“三无”状态下,当上了这里的博士研究生。

读研究生还需要学费,可张启发手里没钱。这也难不倒他。他又找到系里的教学委员会,告诉委员主席,自己已经做了很多课程的志愿助教,教授们都挺满意,现在想申请一个正式助教(TA)的名额。结果委员会同意了。

作为TA,不仅可以顺理成章地注册研究生,还能免学费,还能开工资。就这样,张启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

在戴维斯分校,张启发总共待了4年半,其中有18个月做访问学者,21个月做博士生,13个月做博士后。

也就是说,从1976年底到1986年中,张启发只用了十年时间,就走完了从高中到博士后的全部过程。

在这段特殊又曲折的求学过程中,张启发还曾寻求旧金山中国领事馆等机构的帮助,几乎每一次,他都赢得了许多好心人的支持。

回国工作,从要啥没啥到发展壮大

张启发原定只在美国访问2年,这一读博士,4年半就过去了。

当初力荐他出国的刘后利老师急了,给张启发写了一封信,批评他是不是不想回来了。

但张启发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1986年,张启发回到了母校(此时已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他在美国做博士后的月收入是2040美元,回来后每个月的工资是70元人民币。不过他不太在意,觉得别人70元能生活,自己也没问题。

但“要啥没啥”的研究条件让他着急。此时恰逢国家刚开始启动自然科学基金和“七五”计划,张启发壮着胆子,四处奔波,把两个项目都申请了下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万元,“七五”计划农业部项目18万元,就是他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

当时,不要说华中农业大学,整个武汉地区都没有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张启发和同事们得知,学校刚用世界银行贷款买了一些仪器设备,但买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些仪器是干嘛的。大家研究了一下,觉得其中一些设备可以凑起来组建实验室。学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批了10万元人民币和400平方米的房子,建起了当地第一座可以做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生物技术中心。

生物技术中心刚成立时,动不动就停水停电。冰箱里的试剂和样品遭了殃,科研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张启发找水电科询问,对方答复是武汉市供电局的问题。反复几次后,他有点怀疑,又打电话给供电局求证,这才确认是学校的供电系统出了问题。张启发把这些情况反映到校长那里,相关负责的处长、科长、科员、值班人员逐级挨批。这下所有人都知道张启发是个较真儿的人,再也不敢敷衍他了。

最后,张启发他们干脆自筹经费修建了一个水塔,还敦促学校买了一台大功率发电机,这才解决了停水停电的问题。

在很多人眼里,张启发挺能“折腾”的。在他这种不断的“折腾”下,研究团队拿到了国内外各种项目的支持,一天天发展壮大。

张启发这么鼓励年轻人:强壮“志”商,激励“勤”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永远追求一个有建树的人生。

他曾给学生发过一条短信,在网络上传了几百万次,其中引用了一首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张启发回国后的30多年间,一直致力于探索水稻基因组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奋斗。

他的研究成果显著降低了杂交育种的随机性,极大地拓展了杂种优势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他成立的“双水双绿”研究院,让水稻和小龙虾互利共生,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产业模式。他提倡改变饮食习惯,实现“主食全谷化”,尤其是“黑米主食化”,提高人类的营养健康水平。

2018年,张启发和袁隆平、李家洋两位著名科学家一起,共同荣获未来科学大奖 奖。在颁奖典礼上,他笑言,没想到这样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奖项,都颁给了“我们这些农民的朋友”。

2022年8月21日(星期日)上午10:00,由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的世界级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将正式揭晓2022年获奖名单。

未来科学大奖共设三大奖项—— 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单项奖金约675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

什么是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获奖工作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产生巨大国际影响;

(二)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

(三)主要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完成。完成者的国籍不限。

谁获得过未来科学大奖?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0余位获奖者,获得了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广泛认可。他们分别是:

卢煜明(Yuk-Ming Dennis Lo)、施一公、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邵峰、张亭栋、王振义、袁国勇(Kwok-Yung Yuen)、裴伟士(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

物质科学奖

薛其坤、潘建伟、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王贻芳、陆锦标(Kam-Biu Luk)、张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许晨阳、林本坚(Burn J. Lin)、王小云、彭实戈、施敏(Simon Sze)

这些为全球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以卓越的科研成果造福全人类,并以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奋斗精神,激励着年轻一代的科学探索者们。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