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27 15:23:30
选择字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模式
让院士和青年教师“亲上加亲”

 

不久前,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下简称中石大)的校园里,一场特殊的“导师聘任仪式”正在举行。现场受聘为“导师”的是19位两院院士,他们要辅导的“学生”,则是该校精挑细选出的24名年龄不到40岁的青年教师。

这些“导师”和“学生”将共同组成一个“班级”,即以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本熹命名的“本熹班”。

一个“不简单”的想法

虽然刚刚举行“聘任仪式”,但早在今年3月,“本熹班”就已经开班了,只不过因为疫情的原因,迟迟没有举行正式的开班仪式。而中石大萌发成立“本熹班”的想法,则是在去年下半年。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该校党委书记陈峰回忆说,近些年,学校引进了很多海外回国的年轻教师,他们有较强的学术潜力,但由于不是在国内科研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回国后往往出现不能快速适应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中石大组织部门提出希望能在校内找一些学术水平高、有威望的“导师”,为这些老师提供帮助和指点。然而,当他们将这一想法向学校层面汇报时,校领导既表示了支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想法——国内毕业的优秀博士也存在成长困惑,能不能覆盖他们?另外,既然是为优秀青年教师找“导师”,为什么不能把“标准”定得高一些?比如,我们能不能直接邀请院士?

忽然间,之前简单的想法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讨论,“本熹班”的“招生群体”被扩大为具有足够科研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经过多方沟通,19位两院院士同意参与其中,成为这些年轻老师的“导师”。

陈峰表示,对入选“本熹班”的学员,学校按照“一人一策”的思路,为每位青年人才制定特色培养方案,从思想价值引导、政治引领吸纳、业务能力培养、管理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养,帮助优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至于受聘的19位院士导师,学校也给他们制定了三个“目标”——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领,通过言传身教,指导青年人才“心怀国之大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家精神;依靠院士的战略眼光和研判能力,帮助引导青年人才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根据国家发展短时需要和长远需求,找准科学研究方向和发展路径;利用院士的平台资源,帮助青年人才更好搭建实验平台,组建科研团队,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推动青年人才尽快地全面成长。

“这24位青年教师已经有了相当的学术能力,我们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在院士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将他们培养成新时代的‘大先生’。”中石大校长吴小林表示。

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据介绍,受聘“本熹班”的19位院士导师中,4位导师由校内的院士担任,其余15位院士导师来自校外。在专业领域方面,为了鼓励学科交叉,原则上不选择同一专业领域的院士作为导师,但可以选择“大同行”的院士。

该校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玉明选择的便是一位“大同行”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过程所)所长、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

对于张锁江,张玉明并不陌生,因为自己当年就在过程所攻读博士学位。张锁江对于张玉明虽无太深印象,但仍欣然同意收下了这名自己所里出来的博士生。

类似的情况在“本熹班”里并不少见。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石大教授徐春明也选择了两位与自己相识的年轻老师作为学生。“这两个年轻人在相关领域已经有所成就,此前我们都彼此认识,但并没有深入交流,如今有了‘师生关系’后,我们可以算是‘亲上加亲’了。”徐春明告诉《中国科学报》。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有了这层关系后,他们与“院士导师”的沟通也变得更顺畅了。正如另一位“本熹班”学员、中石大油气井工程系教授冯永存所说,“之前想和院士请教些事情,还会担心是否打扰到他们,如今成了院士的‘学生’,再有这种情况,顾虑变得小多了”。

确定“师生关系”后,张玉明曾向导师张锁江汇报了自己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张锁江对他说:“现在你已经能立得住了,但你要考虑后面怎么能立得好,怎么能坚持下去,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做成一个事业。”

“我是在2008年到过程所读研的。当时张院士也刚刚归国,开始离子液体方向的研究。如今,他已经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了。导师充分肯定了我前期的工作,也对我未来的科研方向提出了要求,这对我的鼓励作用太大了。”张玉明说。

冯永存也有同样的感受:“相较于学术上的指点,院士们丰富的学术经历和人生阅历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更为宝贵,在我们遇到学术发展上的岔路口时,他们的指点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事实上,曾经有年轻老师在面临专心搞学术还是担任行政职务的选择时,找到徐春明。徐春明也根据他们的发展情况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如今,他们都发展得很好。

“从创新能力的角度看,我们已经过了最活跃的年龄,所以在科研上也许不一定强于这些年轻人,但我们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我们也希望通过和他们的交流,让这些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少走些弯路。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的价值更大。”徐春明说。

青年教师要主动寻求导师支持

在张玉明看来,徐春明的话显然太过谦虚。

“作为业内顶级的专家群体,院士导师可以在我们这些年轻人发展的关键时刻,带我们登上更高的科研平台,见到顶级的专家学者,这等于为我们在科研上打开了眼界,提升了高度。”张玉明坦言。

这也正是中石大校方希望看到的。

“目前很多国内高校都在强化对优秀学生的‘精英化培养’,也创新了各种形式,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对于同样优秀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青年老师,也需要做一些‘精英化’的培养,以帮助其快速成长。”陈峰说,建立“本熹班”,就是希望能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中,大家都提到在与院士导师的接触中,年轻老师要以拜师求教的心态,积极主动争取导师的指导和帮助。正如徐春明所言,“院士的工作肯定很忙,指望我们很主动地联系学生并不很现实。但绝大部分导师也不会将学生隔三差五的联系视为对其工作的‘打扰’。因此,青年老师一定要积极主动,才能在合理的限度内获得最多的指导和支持”。

陈峰坦言,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本熹班”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考核管理机制方面还有待完善。但从大方向看,“本熹班”坚持对青年教师精英化、“个性化”培养的理念是符合高校发展趋势的。

“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无疑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熹班’的形式,我们想为院士与优秀青年教师的交往搭建一座桥梁,最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相信通过各方努力,‘本熹班’中一定能诞生一批新时代的‘大先生’。” 陈峰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