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布局新兴与未来产业,“四链”协同成为推进主线 |
头部企业与大学坐在一起谈什么 |
|
研讨会现场 南方科技大学供图
日前,深圳市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细分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周期,为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将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作为了主线。
针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及结构优化、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问题,近日,高校学科专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
会议牵头人、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沈红表示,这是《意见》发布后,深圳高校首次邀请头部企业专门讨论高校学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问题。
协同发展,高校与企业价值观要融合
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许建国介绍,在八大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中,深圳的合成生物学、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四个未来产业目前处于扩张期,并已初具规模,有望在5~10年内实现倍数级增长;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四个未来产业正处于孕育期,目前规模较小,10~15年内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
作为“四链融合”的重要部分,“教育链”在协同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圳教育部门将启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强链补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高峰”学科。在此背景下,深圳市教育局与沈红团队联合开展了深圳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状况调研,探讨高校与产业如何协同发展、更好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高校学科专业与新兴产业如何协同?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BG人才伙伴发展部部长孙刚表示,以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大赛助力高校人才培养,是华为改善ICT人才供给缺口的一种方式。
“腾讯启动了科技助力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解决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短缺困境。”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腾讯教育副总裁王涛以该公司与南方科大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方面的合作为例指出。
华大 研究院人力资源总监刘丽君、比亚迪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经理荀猛均表示,企业将来会更加需要学科交叉型、具有国际视野、真正热爱某一学科领域的人才,而且校企协作将成为一条必经的培养路径。
大疆创新AI负责人朱梦龙指出,校企合作应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教师应专注于自身擅长的研究领域,将管理、营销、融资等创业环节交给校企合作的专业人员负责,各司其职才能达到合作共赢。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彭湃表示,大学与产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展逻辑不同、政策指挥棒的偏离等,是导致校企结合不够紧密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通过设立产教融合联盟,促进高校与企业价值观的融合,并充分发挥政府居中联络与调节的作用。”
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高虹看来,研究生教育体现了专业教育思想,能更好地对接国家需求。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要实现三个转型——建立行业需求导向,专业分割要导向跨界融合,主动适应需求、超前布局。未来,研究生教育还要加强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全球胜任力,工程伦理等方面的建设和工程职业道德培养。
商科发展,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
深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上、中、下游同时发力,如上游成果供给端及转化、中游中介组织、下游资金需求端。“怎样把原创成果孵化和资本相结合?这是中国未来创新最具挑战的一部分。”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说。
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进一步指出,现阶段,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存在的核心矛盾之一,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与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完全匹配。
如何破局?在金融实践方面,深圳已经成为“科技+资本驱动”的标杆城市,但在金融人才培养上仍有不少缺失和需要改进之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表示,在教育体系中,应当形成理工和社会科学的合理分工。虽然研究古文、哲学不会产生创新专利,但它会培养出大量创新企业需要的人才,特别是商科发展所需人才。这是深圳发展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
金李表示,深圳要为超过3000万家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大量的企业有金融方面人才的诉求,但从目前状况看,仍然存在相对不足的问题。
“我们要重构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植入数字经济思维。”谈及南科大布局“20+8”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所做的谋划与布局,金李表示,要整合科技与金融的业界资源,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经济发展方式、新商业发展模式和新金融创新体系;重点布局金融科技、商务智能与大数据管理、复杂系统管理等学科方向。
如何更好地培养后备金融人才?金李表示,高校要进一步做好校企协同的创新。例如,构建良好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包括继续探索通过校外导师、兼职教授以及实践教授等多种形式,让多样化的人才为高校所用;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结合起来。
城市创新,需要不同层次的大学
“深圳是一个科学产业化中心,但还不是一个科学中心。”唐杰指出。
任何一个创新都不只是由高端人才单独完成,而是由一个梯队完成的。一个城市的创新同样需要梯队匹配。“我们需要把握学科设计,在不同层次的城市中配备不同层次的大学。‘长三角’在26座城市均衡布局工业,核心城市工业份额快速下降,形成了中国制造业密度最高的地区,这方面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唐杰说。
曾有深圳当地企业抱怨名校招的人“不好用”——要价高,干一年就离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校长姚英学很好奇地问:招去做什么岗位?对方告知做售后服务。
姚英学认为,对于不同高校而言,即便是相同专业,其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如果用人单位没有选对高校,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不一致,就会产生“培养的学生不好用”的抱怨。
深圳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翟剑庞对此也表示认同。他举例说,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在硅谷培养的人才比其他大学都多,平均起薪也超过了很多美国研究型大学。其成功的要诀就在于,培养硅谷所需要的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也需要这样一所大学,完全服务于深圳产业。比如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就要考虑分类,高端技术研发越来越趋于科学研究,要有相应的精英培养计划;深圳有不少‘创二代’,要让他们既了解技术,又懂得创业。”
在人才评价的质量体系上也要转换思维。姚英学指出,教育质量做不到直接评价,几乎所有评价都转入“过程”这种折中的评价,导致高校追求过程而不追求办学目标。“如果从大数据统计的角度,将就业率、行业吻合度、角色符合度、单位稳定度、纳税比例等指标做成一套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把高校的导向‘倒’过来,为目标努力而非为过程努力,高校的办学就更能与市场对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