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学术会议的孙静 受访者供图
在国外“漂”了11年之后,32岁的孙静结束第二站博士后工作,回国了。
落脚点她选择了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化所”),成为一名研究员、博导。很多人都问过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回国就选择西部的研究所?
而在孙静自己看来,这一切都顺理成章。她希望自己在贵阳安下心来耕耘一段时间,取得更好的成果。
面对从博士后到独立研究员的转变,孙静形容自己要努力掌握小丑的技能——同时扔三个瓶子上天,三个都能接住。
这种“总有一个瓶子在天上飞”的状态会带来焦虑吗?“如果焦虑有用的话,我愿意焦虑,关键是我觉得没用,所以我不焦虑。”孙静告诉《中国科学报》。
令人“哇塞”的西部
什么选择西部的研究所?在孙静看来,这几乎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
地化所拥有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静认为,这是全国研究环境地球化学最好的平台。而且,西南地区拥有喀斯特这种特殊地貌,对她主攻的地下水研究有很大挑战性,却可以进行一些独特的研究。
2016 年7月在地化所为期一个多月的访问也令孙静印象愉快。当时,她刚从美国结束第一站博士后工作回国休假,先回到36度的老家合肥,再来到26度的贵阳,一下飞机就不禁“哇塞”起来。“天气又好、景色又漂亮,和地化所的老师、同学们相处愉快,我觉得来这里工作应该很顺利,最后也证明我没有来错。”
刚回国时,孙静坦言自己的基金本子写得“什么鬼”,幸亏得到很多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她一遍遍地修改,很快跨过了这一关。
为了吸引人才,地化所也下了大功夫。其中最吸引孙静的,是入职后拿到了正高级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让她可以迅速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团队,开展工作。今年9月,孙静课题组将有10多位成员,还配有专职的科研助理和财务助理。
孙静致力于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但她研究的并非工农业等人为源排放,而是自然源产生的劣质地下水,如高砷地下水就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而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地下高连通性,使得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换迅速,大大增加了研究难度。
“同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相比,地下水是公众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因为水是循环的,所以污染物也是连通的。我研究的就是含水层矿物中有害元素的释放问题,以及如何去抑制或逆转这个过程。”
目前,孙静主持参与了国内外多项科研项目,以原生高砷和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和迁移规律为核心,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曾获“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孙静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改善我国农村分散型高砷暴露人群的饮水安全问题。
亦师亦友的导师
在孙静的求学经历中,从2008年出国读研,她用了7年时间,到2015年博士毕业时才发表第一篇论文。
但这并不妨碍她拿奖拿到手软:达特茅斯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奖、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优秀研究奖、美国土壤学会年会最佳学生报告,还得过两次美国超级基金年会最佳学生报告。
“关键是看你做的研究有没有意义,这个科学问题值不值得研究。”孙静这样总结经验。
当然,这同两位博士导师Benjamín Bostick和Steven Chillrud的指导也分不开。孙静回忆,每次开学术会议之前,两位导师会带她在会议室提前演练,在她演讲过程中,每人拿个小本记下不足,再告诉她如何加强完善。这样的训练贯彻了孙静整个博士生涯的前期,直到她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演讲者,才不需要导师开小灶。
如今在培养学生时,孙静也非常重视表达和写作能力。开组会时,她会告诉学生每页PPT需要表达的重点以及如何表达;学生的第一篇文章她可能会改上20遍。
回忆起来,孙静提起小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就是立志当科学家,没想到后来真的走上了这条道路。她认为“兴趣还是占了很大的部分”。
招学生时,孙静也比较在意他们是否真的对科研感兴趣。她的方法是:给联系她的学生先发10篇自己文章的首页,如果学生自己找到论文、读完之后还联系她的,才会进一步交流。
在美国8年,孙静跟着导师Benjamín Bostick从达特茅斯学院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从硕士到博后,相处地亦师亦友。Ben结婚去市政厅领证时,孙静是见证人,名字还出现在了相关文件上。Ben一家人来中国游玩时,也专门去合肥看看,住在孙静家隔壁的宾馆。
虽然因为疫情很久没见面了,但有什么问题孙静还是会给Ben发邮件听听老师的建议。“我也很希望我的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我们能一直交流、合作,像朋友一样。”孙静说。
勇敢输出的女PI
如今的孙静,已经从“娇生惯养”的独生女,成长为“不管丢在哪个国家能适应”的女PI。
这其中导师对她帮助很大。孙静表示:“Ben告诉我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提出科学问题,他只给方向,至于怎么回答这个科学问题,需要我自己设计完成。”
导师也从不批评她,包括文章被拒也觉得很正常,吸取经验继续努力就行。这让孙静没那么害怕失败,也不太容易焦虑。
2016年,孙静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来到西澳大学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水土部学习数值模拟技术。她说自己想学点不一样的东西。
2019年入职地化所之后,孙静总结了两条独立PI必备品质:一,保持热情、不断学习,跟上领域发展前沿;二,训练多任务处理能力,利用好碎片化时间。
“成为独立研究员之后,我学习最多的就是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现在只有半个小时,必须要改一篇文章出来,决不能磨蹭。”
一路走来,孙静身边有很多女性榜样,让她从未感受到职业天花板。比如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主席Robin Bell、哥伦比亚大学地球观测所所长Maureen Raymo、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水土部科研部长Jane Coram等都是女性。但她也承认,科研工作者在到了正高级职称之后,男女比例就悬殊起来。
因此,孙静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种女科学家活动。如2020年作为执行主席之一参加中国科协首次青年女科学家论坛,参加2020年国际青年女科学家论坛,2021年作为执行主席之一在青年地学论坛期间开设地学青年女科学家沙龙。她建议女性科研工作者加入相关组织,在有困扰和困难时主动寻求帮助。
“我现在没有孩子,父母和另一半都很支持我的工作。但是对于有孩子的女科学家,确实需要政策的支持。”孙静表示,除了政策先行,女性自己也要抓住机会、敢于挑战。
她建议女性科研工作者更大胆地向同事、同行、公众输出自己的想法,让大家了解女性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当你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之后就会豁然开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