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国家知识产权局供图
6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介绍,我国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数据信息利用意识日益增强。
王培章说,今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六稳”“六保”的任务部署和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创业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以公共服务支撑高质量创新,以助力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总体看,工作成效主要包括:
首先,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分别简称《纲要》和《规划》)首次设立专章,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作出战略部署。
《纲要》《规划》印发以来,各部委、各省市等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相关政策文件接连推出,不断夯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四梁八柱。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第一个专项规划;多项国家级专项规划注重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创新发展;各省市把公共服务工作列为地方知识产权建设纲要或“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各地实施规划日益完善,初步建立“全链条服务、服务全链条”的发展格局。
其次,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家知识产权局秉持“便民利民”理念,努力织密织牢公共服务网。截至5月底,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在全国副省级以上省(区、市)实现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到132家,覆盖率39.6%。建设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等国家级重要网点269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大幅提升。各类服务网点围绕专利分析预警、商标品牌运用等,累计服务中小企业达100余万次,助力创新创业主体缩短创新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数据资源供给更加丰富。知识产权数据信息是一座“金矿”。国家知识产权局围绕提高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效能,坚持扩大数据供给和加强数据管理并重。
在专利基础数据开放的基础上,推动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基础数据全面开放,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种类达到44种,基本实现“应开放尽开放”。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基础数据普惠性供给,专利数据服务系统下载带宽近年来三次扩容,由30M增至200M。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精准供给,向全国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节点和网点单位开放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发布知识产权数据利用指引,并扩大向具备数据加工利用能力的市场主体按需免费提供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降低数据信息再加工成本,提升数据利用效益。积极推广知识产权数据利用规范,推动保障数据安全、加强隐私保护与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协同发展。
最后,公共服务产品更加多元。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快对信息化服务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升级,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多元化、服务智能化。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为枢纽,以新一代专利检索分析系统、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专利数据服务系统为主要载体的,“1+3”模式的信息公共服务产品组合。
同时,全国30个省(区、市)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各级各类智能便捷、功能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已成为创新创业主体“找得到、学得会、离不开”的得力助手。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为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基础性服务的行为。王培章说,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有力支撑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以省级和地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为骨干节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为重要网点的立体化、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涵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服务力量不断壮大。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机构1300余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公共服务供给,2021年全年办理维权援助申请4.7万余件。
紧紧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开展工作。上线运行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初步实现各类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依托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实现专利公报和商标公告信息“掌上查”。面向中小微企业部署新一代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免费提供专利检索分析服务等实用功能。持续优化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专利信息利用能力。截至5月底,公共服务网累计访问量达到了500万次,新一代系统用户数超过6.8万人,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近1.2亿次。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向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网点开放共享51种标准化数据,提升公共服务机构信息利用能力。近期将出版《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利用指引》,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的标准化水平。引导区域间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合作帮扶,指导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开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向中西部倾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