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臻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5/8 10:39:34
选择字号:
本科生做科研:如何更好地“推一把”?

 

“你有没有做过科研?”

被考官这样一问,很多参加大三暑假“夏令营”和大四“九推”(九月正式推免)面试的本科生可能会颇为尴尬。

作为一名“C9高校”的导师,我常常亲眼见证这样的现场。

如果考生回答说“没有做过科研”,那么就很难脱颖而出。

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本科生做科研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学生读大四时做毕业论文,属于“规定动作”;另一种是学生在读大二、大三时自愿加入教师课题组做科研,是“自选动作”。

考生参加上述面试时,还没有到“规定动作”时节;他们可说的只能是“自选动作”。

而对于“自选动作”,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所持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如果没人“推一把”,老师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浇灭”,学生也往往会“不了了之”,于是便出现开头的尴尬场景。

指导学生开展“自选动作”的意愿差别很大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不同的学校对于大二、大三学生进课题组做科研有不同的重视和鼓励程度,有些学校缺少本科生做科研“自选动作”的氛围和条件;另一方面,哪怕在一些更容易开展“自选动作”的知名高校,不同老师对此也持不同程度的认同和鼓励态度。

很多老师不愿意接纳本科生提前进课题组做研究。其原因在于,本科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忙于上课和各种社团活动,而没有完整的时间到实验室做科研。而且,本科生进实验室之后,由于缺乏科研基础,老师需要花很多时间教他们,最终虽然学生得到了一些科研训练,但很难立竿见影地产出科研论文。如果既没有得到科研论文,又没有从院系得到相应的“工分”,那么老师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浇灭”。

然而,据我观察,还是有一些老师乐于接纳大二、大三学生到课题组做科研的,这就好比有的高校教师就是乐意去中学开科普讲座,还有的教师热衷于在科学网写博客、在报刊发文。究其原因,在于这样的老师有意发掘在科研上有潜力的苗子,好好培养学生,并把优秀的学生留在本课题组读研或者推荐出国读研。当课题组有本科生取得了好的成绩(比如发表科研论文或者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或者有了好的出路(比如去世界名校深造),不但课题组老师觉得脸上有光,而且课题组还能吸引更多的本科生前来“淘金”。

我就有一位同事从本科生中“挖掘”到好几位科研苗子,这些学生在做科研“自选动作”的过程中,决定留在课题组读硕士、博士,为他课题组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散兵游勇”做科研会导致不了了之

在实操层面,本科生做科研“自选动作”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学校发布的本科生科创项目为依托,学生需要写出项目申请书,通过项目评审,在开展科研一段时间之后还要参加中期考核,并最终提交结题报告,一般一个项目的执行历时一年。如能顺利完成,那么学生可以得到证书,这对他们升学有用,也会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做自选课题研究的结果还可以转化为毕业论文的内容,使毕业论文季的时间安排更加灵活。

总之,这种方式比较正规,有目标和具体的任务,有考核要求和时间节点,也有相对正式的师生关系,符合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目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有时间限制的),还有项目经费支持。并且,学生的科创项目是通过竞争得来的,他们会更加珍惜。

另外一种方式不依托学校的科创项目,而是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松散的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的课题任务。基本上是学生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打酱油”,有时间就来,没时间就不来。如果没有明确的课题任务,那么学生获得的可能只是体验,而没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也不容易出成果。

一些知名高校对推动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做科研有比较成熟的做法。比如,复旦大学设立了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包括?政、望道、卿枫、曦源、登辉、卿云等项目。从复旦大学报考指南可见,截至2021年上半年,FDUROP累计资助本科生约6000名,近几年每年资助本科生近500名。据统计,历年仅?政、望道项目资助的学生中就有40位获得国内外高校教职。

为了实现师生的匹配、吸引优秀本科生做科研,复旦大学一些院系还举办课题组推介会,即组织一些渴望招收本科生做科研的老师给大二、大三学生介绍自己课题组的研究。为迎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而举办的校内创新创业比赛以及与此配套的宣讲会,也调动了部分学生做科研、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奖项的教师还能获得奖励和成果认定。

指导本科生做科研不能一味地“冲冲冲”

时下,我国高校正在花大力气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而指导本科生做科研正是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为了稳妥进行这项工作,我认为有必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大二、大三本科生尚缺乏科研基础和实验安全知识,也可能不知道学术规范为何物,因此导师得督促课题组本科生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在操作仪器、试剂时处处小心,还要让他们学习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的方法和规范。

其次,本科生课程多、时间少,做研究往往会不了了之。导师要提醒课题组本科生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并及时和导师讨论,获得最大帮助。

最后,无论是导师还是本科生都要有合理的定位,保持好的心态——本科生进课题组是来学习的,并非一定要发论文,也并非一定能发论文。本科生应珍视自己的点滴进步,享受科研探索的过程,而不能急躁。而导师也应立足长远,把握好人才培养的规律,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要求本科生必须发论文。

(作者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山大学极地”号执行渤海冰区综合调查 新研究揭示光学湍流特性
美国黄石火山活动可能向东北方向转移 春节前最后一次!APP论文&基金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